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支脉,如何在坚守笔墨精髓的同时呼应时代精神,是当代创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津门画家邵鸿萍深耕画坛数十载,以“工而入逸,逸而弥工”的艺术追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扎根传统,以“春蚕吐丝”般的线条勾勒物象神韵,承继“意象造型”的审美内核,让顾恺之“迁想妙得”、谢赫“气韵生动”的古训在笔下焕发新生;他又不囿于成法,跳出传统题材窠臼,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与多元文化,在形式与色彩上大胆突破,以工写结合的笔法熔精致与灵动于一炉,让古老的工笔画承载起时代思考与文化记忆。
从《春之舞》的温婉含蓄到《吉祥草原》的澄澈喜悦,从《新装》的生活温度到《远去的苗风》的创新探索,邵鸿萍的作品始终透着“清、净、纯”的气质,那是他对艺术初心的坚守,也是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璀璨火花。其探索之路,不仅为工笔人物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更彰显了中国绘画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期承蒙国画人物画名家邵鸿萍先生作品及资料的提供,编辑部对鸿萍先生艺术生涯的点滴及不菲的成就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进行了检索、编辑、整理,撰写了”在传承与创新中构筑工笔新境——简谈邵鸿萍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探索与时代表达“一文,我们觉得,读罢此文,或许让广大读者能更深刻理解,何为传统的根、时代的叶,以及一位艺术家如何让古老艺术在当代绽放新境。敬请广大读者在阅读文章欣赏作品之余给予品评指导。
《津门书画家》按语:肖建华
国画人物画名家邵鸿萍先生
艺术家简介
邵鸿萍,1957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第四、五届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河东区美协副主席、天津市"五个"一批专业人才。
2001年《太行杨槐穿天图》获全国人物画银奖;2002年《春色岂知心》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铜奖;2003年《太行风情》获中,日,韩美术大展金奖;2004年《花样年华》获全国第二届人物画大展优秀奖;2004年《根系大山中》获日本国际水墨画展金奖;2005年《飞歌故园情》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2006年《自问》获中国美协首届髙研班毕业作品展优秀奖。荣获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大展优秀奖;2009年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大展优秀奖。
著作出版:《邵鸿萍工笔人物画艺术》、《荣宝斋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现代工笔画形象选》、《现代仕女人物画技法》、《现代工笔画教程》、《现代水墨人物画技法解读》等。
在传承与创新中构筑工笔新境
—简谈邵鸿萍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探索与时代表达
文 / 肖建华
天津画家邵鸿萍以其“工而入逸,逸而弥工”的艺术追求,在当代工笔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他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等多重身份,深耕画坛数十载,既坚守传统工笔的笔墨精髓,又以敏锐的时代感知突破程式束缚,其作品无不彰显着对东方文化神韵的执着与创新探索,在继承和创新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注脚。
《春之舞》 绢本 180X92cm
一 笔墨与神韵的坚守
邵鸿萍的工笔世界,始终扎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土壤。他深谙“以线造型”的古训,笔下线条如“春蚕吐丝”般细腻流畅,在精准勾勒物象的同时,更赋予其生命的韵律。如作品《春之舞》女子低垂双眸,姿态温婉,流露出一种含蓄内敛的气质,通过细腻的线条描绘眉眼轮廓,精准捕捉到人物温柔、沉静的神态,让观者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宁静;在面部的描绘上,运用工笔线条技法精心勾勒五官,皮肤质感细腻入微,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女子的长裙采用流畅且富有韵律的线条来表现,线条的疏密、轻重、缓急变化丰富,生动地呈现出长裙的质感和褶皱的自然状态,将丝绸般的柔软与垂坠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线条的极致运用,正是对顾恺之以来“迁想妙得”传统的当代诠释。
更难得的是,他继承了传统工笔“意象造型”的审美内核,以神态传情,直击物象本质。作品《婆姨》中女子清澈沉静的目光,叠加脸颊淡淡的红晕,将那份质朴中带着羞涩的青春气息凝固于纸面;而《吉祥草原》里人物舒展的眉眼与上扬的嘴角,仅通过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便将草原生活的喜悦与澄澈传递给观者。这种对“神韵”的捕捉,超越了具象的形似,抵达了传统美学“气韵生动”的至高境界。
《新装》 绢本 120X90cm
二 题材与形式的突破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邵鸿萍从未停止对工笔边界的拓展。他跳出传统仕女、仙佛题材的窠臼,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与多元文化,赋予工笔画鲜明的时代感。作品《新装》聚焦社会现实,以工笔的细腻记录时代:画中人物身着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从老者手中的器物到年轻女子的头饰, 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画中人物的神态的愉悦、祥和,面带微笑,人们相互靠近,注视,传递出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营造出了一种欢乐、展现出一种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也暗示了民族内部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良好状态;而《远去的苗风》则转向民族文化,通过弧形屏风式的装饰性构图、头部块面分割的创新处理,打破了工笔依赖写实的套路。这种题材的拓展,让工笔从“案头清供”变为承载社会思考与文化记忆的载体。
形式与色彩的创新更见其胆识。《远去的苗风》中,他摒弃传统工笔的晕染习惯,以暖灰色调为基底,通过微妙的色块组合构建画面,辅以版画套印的肌理效果,营造出平面化的装饰美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工笔“浓艳繁复”的固有认知。即便是《婆姨》这样偏于传统的作品,也在色彩上暗藏巧思:橙红色上衣与格子围巾的对比,既保留了民间审美中的鲜活,又通过背景冷色调的衬托,形成主次分明的视觉层次,展现出对传统色彩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牧场》 纸本 136X68cm
三 意境与生命力的共生
邵鸿萍的独到之处,在于将工笔的精致与写意的灵动熔于一炉,创造出“精而不琐碎,放而不浮滑”的艺术效果。《吉祥草原》便是典范:人物的发丝纹理、衣领褶皱以工笔细描,根根分明的发丝与红绳的细节,彰显着“毫厘必较”的工匠精神;而背景的草原与车驾则以写意笔法挥就,墨色的浓淡干湿营造出朦胧悠远的空间感,让工笔的“实”与写意的“虚”形成奇妙对话。《牧场》的工写结合更显精妙:藏族人物的面部、手部以工笔刻画,肤色的质感、神态的细微变化、项链的装饰细节无不精细入微;而牦牛则以简括的笔墨绘其形神,墨色的浓淡、笔触的虚实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动态与质感;背景的牧场、帐篷用淡墨渲染,虽简洁却传递出草原的广袤神韵。这种“工笔聚焦主体,写意铺陈环境”的处理,使画面既具写实的感染力,又不失写意的气韵,尽显传统笔墨与现实题材融合之美。
这种“工写结合”不仅体现在技法上,更渗透于意境营造。《吉祥草原》以留白的背景呼应人物的鲜活,让观者在精致的细节中联想到草原的广袤;《婆姨》则通过简洁的远景与右侧题字,将人物的日常瞬间升华为充满诗意的生活片段。正如他所言,要“使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置于诗情画意之中”,这种对“境”的追求,让他的作品在精细刻画之外,更添一份引人遐思的空灵。
《吉祥草原》 纸 本 180X98cm
四 清境与初心的坚守
邵鸿萍的艺术,恰如其人。他性情内敛,远离浮躁,这份“心清”投射于笔端,便有了作品中独有的“清、净、纯”。无论是《婆姨》的质朴,还是《吉祥草原》的澄澈,都传递着一种不事张扬的生命力。他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准则,从生活中提炼意象,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叶,让工笔画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全国人物画银奖到中日韩美术大展金奖,从《邵鸿萍工笔人物画艺术》等著作传世到无数作品中凝结的人文关怀,邵鸿萍的艺术成就,源于他对传统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创新的执着。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种扎根传统又面向时代的艺术探索,不仅为工笔人物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更彰显了中国绘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份追求让他的艺术在工致与飘逸、传统与现代的辩证中,走向了更广阔的境界。同时,也留给画坛最珍贵的财富。
作品欣赏
《毛泽东1949》 绢本 120X90cm
《宋慶齡先生》 绢本 120X90cm
《祈福》 绢本 40X40cm
《藏族姐妹》 绢本 160X120cm
《新娘》 绢本 120X90cm
《婆姨》 绢本 120X25cm
《大山中》 纸本 180X96cm
《边寨人家》 纸本 180X96cm
《乡间姐妹》 纸本 136X68cm
《高原阳光》 纸本 136X68cm
《边寨老人》 纸本 96X96cm
《黄河畔》 纸本 96X96cm
《最憶是江南》纸本 180X80cm
《待到秋天》 纸本 136X68cm
《阳光下的牧场》纸本 136X68cm
《蕉林小憩图》 纸本 136X68cm
《高原乳汁》 纸本 136X68cm
《云之梦》 纸本 136X68cm
《舞者》 纸本 136X68cm
《蕉林倩影》 纸本 136X34cm
《甘南所见》 纸本 136X34cm
《远方》 纸本 136X34cm
《高原风》 纸本 136X34cm
《高原所见》 纸本 136X34cm
《手中线》 纸本 136X34cm
《阳光下》 纸本 136X34cm
《高原春光》 纸本 136X34cm
《藏族女子》 纸本 136X34c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