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指手握大量被主流学界质疑的“国宝级”文物、却坚信其为真品的民间收藏群体。他们多有雄厚经济实力,常自建展馆陈列藏品,鉴定标准与专业机构截然相反——专家遵循“一点存疑即假”,他们则“一点相符即真”。
这种认知偏差背后,既有传统文化中文物崇拜的影响,也与国内鉴定体系乱象相关,如“职称买卖”盛行、科班鉴定人才稀缺,部分鉴宝节目渲染“捡漏”神话也误导了大众。
古玩造假并非中国独有,全球市场造假手段精湛且历史悠久。法国曾曝出权威专家伪造路易十五时期皇室家具,赝品获凡尔赛宫与顶级拍卖行认证;以色列造假网络伪造耶稣兄弟骨罐等“文物”,20余年未被发现;
荷兰造假者汉·范·米格伦仿造维米尔画作,甚至骗过纳粹高官。如今造假技术更趋高科技,新加坡出现“纳米级聚碳酸酯造假”,3D打印复刻火石红痕迹,137种树脂配方能模拟青铜器锈迹,传统鉴定手段频频失效,还形成了“虚假估价+饥饿营销”的诈骗产业链。
中外收藏行为差异显著:中国人热衷赴海外买古玩,外国人却鲜少来中国。中国藏家海外“淘宝”,既出于文物回流的文化责任感,也看重艺术品投资保值属性,同时为规避国内赝品泛滥风险。国际市场也针对性调整策略,如国际拍卖行推出中国艺术品专场、优化线上交易服务。
外国人不来华买古玩,障碍多方面。语言文化差异让他们难理解古玩内涵;国内古玩市场“不保真、不包退”,部分商家造假坑骗,降低其信任度;中国对文物出口限制严格,需官方“鉴定”审批,增加交易成本与风险;
国内热门古玩价格被推高,外国买家难获价格优势。此外,中外鉴定体系、市场透明度差异大,欧美更依赖科学鉴定与规范交易,对国内市场运作模式缺乏信任,进一步加剧收藏壁垒。
当下,全球古玩市场正数字化转型,科技鉴定与区块链溯源成新趋势。未来,唯有规范国内市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规则对接,才能打破收藏壁垒,让古玩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