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20年杨昌济病逝,临终前嘱咐好友:若谈救国,请注重培养毛泽东

0
分享至

“1920年9月清晨,你一定记住——救国,要先看毛泽东!”病榻上的杨昌济攥着章士钊的手,声音沙哑却透着笃定。



章士钊愣住了。他在北大教席多年,见过无数才俊,却从未听杨昌济如此郑重地提一个年轻人的名字。那一年,杨昌济五十一岁,肺病已扩散到双肺,连说一句话都要停顿半晌。

身边的医师不敢插嘴,只能听着二位湖南老乡低声交谈。章士钊追问缘由,杨昌济没有再多解释,只微微点头,示意后人自会看明白。短短一句话,像一颗钉子牢牢钉进章士钊的记忆,也为后来中国风云埋下伏笔。

时间拨回到1913年。辛亥革命硝烟尚未散尽,袁世凯的阴影已笼罩京津。就在这一年,学成归国的杨昌济回到长沙,被聘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席。迎面撞进他视线的,是一张还带着乡土气息、却目光炯炯的脸——20岁的毛泽东。



在第一师范,杨昌济开设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他要求学生写日记、办壁报、阅读《世界地理大势论》《天演论》,连课堂提问也剑走偏锋。别的学生或拘谨、或随和,只有毛泽东一次次举手,把“天演”同“民生”拉到一块讨论。有时候校钟敲得山响,二人仍在走廊里辩个不停。杨昌济暗自惊叹:这小子不是死记硬背的料,而是要把书本转成刀枪。

毛泽东何以有这份底气?得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1893年冬夜,他诞生在韶山冲的雷雨声里。母亲文七妹把他托给外祖父文芝仪,幼时便混进舅舅的私塾,听哥哥们摇头晃脑读《三字经》、背《大学》,他在一旁困了就趴桌角,醒来能把整节课复述出来。九岁时,靠一本《康熙字典》和几张残页,硬是啃完《水浒传》;再大一点,只要天没黑,就能捧书钻进山洞,点松脂做灯。



这种“野路子”的读书法,让他在私塾里屡屡顶撞老师。有人罚抄,他答对联;有人要打,他写诗劝。父亲毛顺生盼他接管米店,他却被《盛世危言》里“变法图存”四个字震到难以自拔。1909年,表兄文运昌带回几瓶奎宁,为母亲治病,也把西方药理和新式教育的概念带进他脑子。自此,毛泽东认定——知识不是死字,而是能救人、能救国的利器。

1918年夏天,杨昌济赴北大任教,临走前拍着毛泽东肩膀说:“北平寒冷,却能长见识。”几个月后,毛泽东背着铺盖卷北上,先在北大图书馆谋了份助理职务,每月八块钱,半数寄回家贴补亲弟学费。白天整理书刊,晚上借灯狂读,饿了咬两口干馒头继续。馆长李大钊注意到这个湖南青年极少闲聊,只跟人谈政论和世界大势。



1919年“五四”爆发,北京学潮汹涌。毛泽东虽非京城学生,却在街口散发《湘江评论》特刊,大声疾呼“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杨昌济把这期刊塞进外套口袋,回家翻了两遍,心里踏实:我眼没花,这孩子确实在成长。

1920年春,杨昌济病情恶化,从西山疗养院移至协和医院。毛泽东闻讯赶来,一路汗湿衣襟。病房里,两人聊的仍是社会改造、劳工运动。护士提醒病人注意休息,杨昌济摆手:“再说两句。”临别时,他咳得两眼发黑,却硬把《新人道》杂志塞给毛泽东,“有空看,别把眼光只放湖南。”



当年9月,杨昌济病势终无回转。给章士钊那封信中,他写道:“二子其一,毛润之也;若论开张天下之志,当以此子为重。”另一人则是蔡和森——毛泽东在长沙、北京的挚友。信纸发黄,笔迹颤抖,却透出判断的坚定。

杨昌济逝世后第三个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上海、嘉兴筹备建党事宜。1921年7月,中共一大闭幕,参会者十三人,平均年龄仅28岁。外界不把这群年轻人当回事,但杨昌济早在一年多前就押下注脚。

后来,毛泽东经历秋收起义、井冈会师、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不到三十年,中国版图已由内忧外患转向独立自主。若翻旧档案,可以看到:许多重大节点前,他都会提到第一师范时期的“杨先生”。1949年10月开国庆典,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有同窗问他此刻所想,他只是简短回答:“先生若在,当与国同庆。”



读到这里,不难理解杨昌济为何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毛泽东。一位教育家最大的成就,不是自己写出多少论文,而是能把目光投向未来,发现并扶持改变时代的人。毛泽东恰恰是那个人,而这份洞察力,使杨昌济在1920年的嘱托,成为后来中国历史里最精准的一次“投资”。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微野谈写作 incentive-icons
微野谈写作
公文写作复盘,职场规划发展,历史人文知识,与你一同成长
429文章数 363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排除近期新刻可能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鉴定为真

头条要闻

排除近期新刻可能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鉴定为真

体育要闻

诺维茨基退役十年后,德国篮球走向巅峰

娱乐要闻

60岁张曼玉定居法国:瘦成皮包骨?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官方: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 将施进一步调查

汽车要闻

后轮转向和5C 2026款梦想家把想到的都给了

态度原创

本地
房产
数码
家居
公开课

本地新闻

云游中国 | 草原驭秋风 祁连山邂逅黑河源头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数码要闻

魅族 22、Flyme Auto 2、魅族 AI拍摄眼镜归航发布:售价2999起

家居要闻

典雅大气 舒适中带童趣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