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印度国家军事战略决定因素的研究,由印度退役少将Rakesh Sharma撰写。书中探讨了影响印度国家安全策略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缘政治环境、战略威胁、战略文化、战备愿景以及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过程。作者认为,为了制定长期有效的军事战略,必须全面评估当前和未来的地缘战略环境,并考虑多领域战争的特点。
![]()
核心观点提炼
战略环境复杂多变:印度面临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及非传统领域(如网络、太空)的多重威胁。
灰色地带战争兴起:敌对国家通过信息战、代理人战争、经济胁迫等手段规避传统战争形式。
战略文化影响深远:印度的战略文化融合了历史、宗教与政治传统,影响军事决策与战略思维。
文官-军方协同不足:当前战略制定过程中,文官主导但缺乏军事专业性,导致战略空白。
未来战争技术驱动: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网络战等新兴技术将重塑战争形态与战略规划。
呼吁国家安全架构改革:建议建立统一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体系,实现跨部门协同。
内容概要:
引言
强调国家军事战略必须立足于对地缘政治环境的全面评估,既要考虑传统军事威胁,也要涵盖网络、太空、电磁等新兴领域。
提出印度应在已有的国防体制内,避免“国防战略”与“军事战略”分立,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化的《国家军事战略》,该战略直接承接《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
呼吁将跨部门的软硬实力——包括外交、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纳入军事战略思维,实现“全国家”应对体系。
全文布局:第1章至第6章逐层探讨战略地理、威胁评估、文化与文武关系、未来作战构想、战略指导机制与战略制定方法。
南亚战略地理概况
区域涵盖阿富汗、南亚次大陆诸国及周边海域,总人口近19亿,占全球四分之一。
北有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屏障,南濒印度洋,西连阿拉伯海与波斯湾,东靠孟加拉湾与马六甲海峡。
战略地理的演进
中国“一带一路”与印太战略推动跨山脉通道、港口与新陆海走廊建设,正在“削平喜马拉雅”、“消解距离”。
中巴经济走廊(CPEC)和中缅经济走廊(CMEC)将改变巴控克什米尔、缅甸北部的社会生态,带来长期依存。
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新构架
印度洋拥有全球最关键海上生命线,80%以上海运油气通过此区域。
“安全与共同繁荣”(SAGAR)倡议下印度需联动美、日、澳、法等伙伴,保持海上通道开放;同时中国海军加速蓝水化,增强在印度洋的存在。
区域联动与机遇
印度凭借中心地位与海外侨民影响力,可在湾区与岛链国家中担纲平衡者角色。
必须用更主动的海军外交与能力建设,捍卫海上通道,防止大国“锁海”与“抢滩”。
中国的崛起与“民族复兴梦”
PLA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改革,强化远程打击、空天、海上与网络作战能力。
在边境、南海和印度洋同步扩张,借助港口与经济纽带做先手。
“永久敌人”巴基斯坦
国家根基建构在与印度对抗上,军方通过克什米尔、顾问组织与代理人战争保持对峙常态。
中巴战略协作深化,CPEC实质上成了“经济侵略”与军事前哨掩护。
中巴同盟的“铁兄弟”格局
共享核导技术与情报,对印度北部边境与西部战线构成双重压力。
结合常规、非对称与网络舆论战,打造全天候灰色地带攻势。
海上前沿与印度洋安全
中国在瓜达尔、汉班托塔、吉大港和若开港投资港口,构筑“海上丝路”。
印度需加快护航编队、两栖快速反应与海军基地网络化布局。
非传统威胁:恐怖主义与叛乱
巴方持续支持克什米尔境内武装、境外激进分子,以低成本、高影响的方式拖累印度资源。
国内左翼极端主义、网络招募与资金流向同样需要军事与内政部门协同遏制。
灰色地带与信息战
通过虚假新闻、深度伪造、社交媒体操纵和暗网金融,敌对势力在可控风险下扰乱印度社会与军心。
未来反制必须建立全天候情报监控、主动信息反制与法律威慑体系。
战略文化概念
包括国家对战争的价值观、历史经验与政策延续性,是决定战略途径与作战方式的深层因素。
中国强调“以逸待劳”“非对称先制”;巴基斯坦以“以印度为存在论基础”;印度受“不侵略”与正义传统影响。
他国战略文化洞察
东方大国以三大战争(心理、舆论、法治)融合经济与外交工具,擅长模糊作战边界;
巴军方营造“反印”国家身份,持续推动代理人战争与战略欺骗。
印度的文化基因
虽历史上“不侵略外域”,但作战时勇猛果敢,包括1971、卡吉尔的主动战役。
战略自主与“护主权”理念根深蒂固,但有时在政治决策上表现犹疑和文官固化倾向。
文官–军方互动现状
政策制定往往由文官主导,军方专业意见常被边缘化,形成“既无责任又无方向”的空窗期。
建议引入更透明的战略沟通机制,让政治领袖、军委和国会代表在和平时期共同研讨战略方向。
战争形态的演进
超越三军传统分野,网络、电磁、太空与人工智能成为新战场。
精确制导武器与长程打击平台让“远距先制”常态化。
灰色地带作战模式
从传统冲突与和平间隙汲取战术,包括经济制裁、虚假舆论、代理人恐怖、网络渗透。
强调跨部门联合应对,国家力量整体运用。
技术驱动力
无人系统与机器人部队:无人机编队、自动化舰艇、无人坦克将重塑火力投送与防御态势。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作战决策从“人脑”向“算力”转移,AI助力目标识别、火力分配与后勤调度。
电磁与网络空间:PLASSF式的战略支援部队兼管网络攻防、电子对抗和心理战。
5G与物联网:低延迟通信可赋能实兵与远程操控,安全漏洞则成为新型作战入口。
致命自主武器(LAWS):自主识别、自动开火,带来伦理、法律与战术甄别新挑战。
强调必须先有《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印度的全球定位、核心利益与战略目标。
从外交、经济、内部安全、科技创新四大支柱出发,为军事力量提供“顶层设计”。
建议成立跨部门安全委员会,由总理领导,定期评估国际形势与国家战略取向。
将软实力(文化、科技、发展援助)与硬实力(军力建设、同盟网络)统一纳入国家安全框架。
战略制定流程
环境评估:更新地缘政治、技术与威胁图谱
政治–军事目标对接:将国家利益具体化为可衡量的军事目标
能力需求分析:基于目标设计军兵种结构、装备与储备
作战构想:制定“一体化-联合作战”行动方案
资源分配与预算:确保优先领域获得必要资金与人才投入
周期评估与修订:与国家安全战略同步动态调整
联合与协同
强化陆、海、空、网络、电磁一体联合作战能力
吸纳国安委、CAPFs、NTRO、DRDO、ISRO等机构参与战略研判与演练
文化与教育
在军校与国防学院课程中增设战略文化与跨域作战模块
推动军事科技研发与民用技术互动,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印度面临复杂多元的战略环境,需从地理、文化、威胁、技术四大维度系统研判。
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必须一体化设计,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政治意图与军事实践的无缝对接。
未来战争将是跨域、智能与非对称手段并举,要求印度加速技术升级与联合作战理念落地。
建议通过顶层机构落实《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军事战略》双轮驱动,确保各领域力量持续优化与动态应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