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江苏海洋大学“蓝海青锋”志愿服务队积极响应共青团江苏省委号召,深度参与江苏省“河小青”专项行动,在连云港市开展系列环保志愿服务。这支高校专业团队以“实践赋能生态、创新传递理念”为导向,构建“教育+实践+传播”三位一体环保宣教模式,覆盖环保宣讲、巡河护河、净滩行动、垃圾分类等多元场景,既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扎根港城,更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志愿服务经验,为美丽港城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专业团队筑基:为省“河小青”行动注入高校力量
作为江苏省“河小青”专项行动的重要实践力量,“蓝海青锋”志愿服务队从组建到筹备,全程凸显高校专业优势。这支10人团队精准匹配水环境监测、海洋生态维护等行动需求——成员均来自土木水利、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等生态保护关联专业,为专项行动专业化开展筑牢基础。
为确保行动安全有序、落地见效,团队前期做足筹备:提前主动对接连云港市环保局等职能部门,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水质监测技能专项培训;模拟高温、短时暴雨等复杂天气组织安全演练;为全体成员统一购买意外保险,配齐医疗急救包、防暑降温药品,制定多套应急处置方案。专业的团队配置与细致的筹备工作,成为江苏省“河小青”专项行动在连云港地区高效推进的重要保障。
创新实践破局:打造省“河小青”行动特色样板
在江苏省“河小青”专项行动框架下,“蓝海青锋”队突破传统环保志愿服务单一模式,以分层化、沉浸式、互动式创新实践,让生态保护理念“活”起来、“深”下去。
紧扣不同群体需求,团队量身定制差异化活动方案:走进社区活动室、中小学课堂开设“变废为宝”手工课堂,手把手引导孩子们将废旧纸张、塑料瓶转化为笔筒、绿植盆栽等实用摆件,在动手实践中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在苍梧绿园、西双湖等重点水域开展“巡河+监测”联动行动,成员手持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记录pH值、溶解氧等关键数据,同步向周边市民讲解水污染防治知识,让科学护河理念深入人心;在海州湾、连岛、羊山岛等海滩发起“净滩共建”活动,不仅带头清理海洋垃圾,更现场设置垃圾分类教学点,通过“实物辨析+分类演示”动员游客、市民共同参与,让“海洋保护”从单人行动变为集体共识。
此外,团队还精心设计“环保研学”特色路线,组织青少年走进方洋水务污水处理厂、连云港石化科技馆。通过“实地观察污水净化全流程+专业解读环保科技原理”的方式,直观展现生态保护实践路径,激发青少年对环保科技的兴趣,帮助其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这一创新形式,成为江苏省“河小青”专项行动中极具推广价值的实践案例。
广泛影响赋能:为省“河小青”行动积累长效经验
本次江苏省“河小青”专项行动中,“蓝海青锋”队累计服务市民、青少年超200人次,通过市级媒体、校园平台、社区公众号等多渠道持续推送活动动态,实时分享志愿服务故事与环保知识,让专项行动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人群。不少参与活动的孩子在活动后主动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爱护自然”的小习惯,生态文明意识真正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变。
同时,团队还结合实践经验,初步梳理形成《连云港海滨地区环保志愿服务流程》,从前期需求对接、活动筹备,到现场执行、后期宣传复盘,逐项明确标准化操作规范,为后续高校、社会组织参与江苏省“河小青”专项行动提供实用指南,助力专项行动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活动更获得连云港市环保局、合作社区及居民的高度认可,被评价为“形式新颖有创意、内容扎实有深度、影响长远有价值”,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青春担当”的同频共振。
展望未来
江苏海洋大学“蓝海青锋”志愿服务队将继续以江苏省“河小青”专项行动为重要抓手,深化与政府部门、环保企业、社区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拓展研学内容维度、创新活动载体形式,推动志愿服务向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升级,持续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港城,贡献高校团队的青春力量。
来源: 江苏海洋大学“蓝海青锋”志愿服务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