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AI 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舞台的焦点,而“开源”则是伴随其中最热烈的讨论之一。AI 的未来是否必须依托开源?开源又能否真正推动 AI 技术的突破与落地?这些问题不仅在技术层面牵动人心,也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成为学术界、产业界与开源社区最为关注的核心议题。
9 月 13 日,GOSIM HANGZHOU 2025 在杭州盛大启幕。作为由 GOSIM 全球开源创新汇主办、CSDN 承办的年度盛会,本届大会延续了“国际化、社区化、强互动”的特色,吸引了来自全球的 200 余位开源与 AI 技术领袖、国际机构代表及产业先锋,以及 1500+ 一线开源开发者齐聚一堂。议题设置也在广度与深度上全面升级,覆盖 AI 模型与基础设施、具身智能、智能体互联网、应用与智能体、下一代 AI 等前沿领域,集中呈现了全球 AI 与开源发展的最新方向与未来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迎来了联合国、PyTorch 基金会、CNCF 基金会、Eclipse 基金会、SpeakLeash 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 NVIDIA、华为、谷歌、Hugging Face、字节跳动、OpenCV.org、智源研究院、宇树科技、蚂蚁集团、红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牛津大学、UC Berkeley、上海交大、奇点研究院等来自产学研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同一舞台展开对话与交锋,带来真正跨越国界与学科的思想碰撞。
会场内外,人声鼎沸,多语言交流此起彼伏,整个空间充满了热烈的互动氛围。无论是重量级嘉宾的主题演讲,还是跨领域圆桌的深入讨论,都让这场大会不仅成为技术创新的展示平台,更被视为全球开源与 AI 发展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全球开源 AI 的最新趋势与进展
在开场致辞中,CSDN 创始人&董事长、GOSIM 发起人蒋涛表示,如今正是属于开发者和开源的最好时代。GOSIM 的设立,旨在推动中国开源技术更好地融入全球生态。他形象地比喻道:“开源是数字世界的路和桥,AI 则像是水和电”,希望通过全球开源协作,共同建设更完善的数字世界。
蒋涛在现场发布了两份重要报告:
一、由奇点智能研究院出品、联合国咨商开源创新专委会编制的《2025全球开源发展报告(预览版)》正式发布。该报告首次基于联合国 ESG 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构建全球开源发展的评估体系,并依托 OpenDigger 开源项目和 OpenRank 影响力指标体系,从活跃度、贡献量、贡献质量及协作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全面衡量全球开源生态的发展格局。数据显示,美国仍是开源生态的核心力量,中国则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拥有约 400 万活跃开源开发者,总开发者数量达 1200 万,稳居全球第二。在技术演进方向上,人工智能大模型、云原生基础设施、前端与交互技术,以及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链,正成为推动全球技术变革的四大核心驱动力。在高影响力开发者这一关键指标上,美国仍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但中国表现亮眼:从 2016 年的 3 位高影响力开发者,跃升至 2025 年的 94 位,实现近 30 倍的增长,数量跻身全球第二梯队,展现出中国在核心技术贡献和国际开源话语权方面的快速崛起。
二、《大模型技术体系开源影响力榜单》。本报告从数据、模型、系统和评测四个方面展开评估。模型榜单前十名主要由中美机构占据,其中 Meta、阿里巴巴和谷歌位列前三,DeepSeek 也表现出强劲影响力。在数据集方面,Ai2、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谷歌位居前列;系统层面,智源在算子库、编译器和生态建设上贡献突出,Meta 和谷歌保持领先;评测环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Hugging Face 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排名前三。综合榜单则由 Meta、谷歌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领跑。报告指出,大模型竞争的关键已不止于单一模型,而在于完整生态的打造。
蒋涛最后强调,希望未来有更多国家参与并受益于大模型开源生态,推动全球开源世界的持续繁荣。
CSDN 创始人&董事长、GOSIM 发起人 蒋涛
紧接着,华为首席开源联络官、CNCF 基金会董事任旭东围绕《开源协作,激发创新,共创智能世界》这一主题展开了演讲。他指出 AI 时代的到来,让开源呈现出新的特征:越来越多的技术在萌芽阶段就选择开源,通过社区汇聚开发者,实现快速迭代和联合共创。
基于此,任旭东回顾了华为在开源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过去十余年华为持续深耕开源,从最初单纯的代码贡献者逐步成长为国际开源基金会的重要成员。目前,华为已加入 26 个全球开源基金会,在 300+ 个上游开源社区持续贡献,并发起了多个重量级开源项目,包括:
OpenHarmony,从最初的 700 万行代码,已发展到 1.3 亿行代码,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开源操作系统之一;
openEuler,累计装机量已超过 1000+ 万套;
MindSpore,在中国 AI 开源框架的市场份额也在持续增长。
这些项目不仅带动了国内开源力量的崛起,也逐步走向国际舞台,成长为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近年来华为还积极建设开发者生态,通过与开源基金会/组织合作,举办开源创新大赛、支持高校科研团队等多种方式,吸引并培养了大量开发者,形成了活跃的社区氛围。
在演讲的最后,任旭东强调,虽然如今 AI 创新层出不穷,但要真正把大模型、产业算力、数千万开发者和 Agent 结合起来,以此建设软件 AI 的“ 超级工厂”,依然需要全球开源社区的共同努力。AI 时代才刚刚开始,而开源,正是支撑这一切的核心力量。
华为首席开源联络官、CNCF 基金会董事 任旭东
联合国与开源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想必很多人都会好奇。本次大会上,联合国技术特使办公室首席人工智能官Mehdi Snene发表《构建数字公共基础:联合国的开源实践》主题演讲。他指出,把开源放在联合国的语境下审视,会发现其与联合国的核心使命高度契合:推动全球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规则执行、维护和平与安全。而这些目标与数字空间及开源生态天然关联,因为它们关乎全人类,而非某个经济体的私事。
Mehdi Snene 表示,过去数字空间缺乏统一治理框架,193 个成员国之间几乎没有达成共识,这也是联合国启动《全球数字契约》的原因。去年在联合国“未来峰会”上,成员国终于就数字合作与可持续发展达成一致,首次共同承诺推动开放标准与互操作性,保障开源软件和数字公共产品的安全、可信与公平可及。这些产品包括软件与人工智能系统,理应服务于所有人。同时,各国还承诺保护人权、推广最佳实践,并加大对“数字公共产品”的投资,涵盖开源软件的伦理使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伙伴关系拓展。
在联合国内部,开源也被纳入数字化转型战略,用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推动跨机构共享。近年来,联合国正式确立开源原则、创立了“开源周/开源大会”,深度参与开源。Mehdi Snene 总结道,开源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它是全球合作和人类共同发展的必需。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入,开源这条路将会走得更远。
联合国技术特使办公室首席人工智能官 Mehdi Snene
联合国汇聚全球智慧共探AI 赋能可持续发展
作为与 GOSIM HANGZHOU 2025 同期举办的高端论坛,“开放共创·可持续发展大会”(Open for SDG Conference)聚焦如何通过开放协作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大会伊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发表致辞,他强调开放与协作不仅是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语言。联合国技术特使办公室首席人工智能官Dr. Mehdi Snene发表主题演讲《Open Source for SDGs》,从健康、教育、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等多重维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开源技术的协同创新路径。
随后,openEuler 社区技术委员会主席胡欣蔚介绍了 AI 开源基础软件如何推动协作生态建设,助力各类应用和平台更高效地融合创新。蚂蚁集团前端工程师、Ant Design 开源贡献者朱兴民则分享了 Ant Design 十年来的开源实践经验,讲述社区力量如何推动技术迭代和落地应用。傲意科技 COO陈瑶展示了灵巧手在 AI Agent 中的创新应用,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智能体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拓展潜力。
本场高端论坛还特别设置了通过构建“开放数据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开放政策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开放科学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未来人工智能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四大圆桌主题,深入探讨 AI 与开源技术如何在各个维度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融合:
在“开放数据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主题中,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裁兼首席工程师林咏华担任主持,弗劳恩霍夫 IAIS 基础模型与生成式 AI 系统团队负责人Dr. Nicolas Flores Herr,马德里理工大学教授、ML-OPS 与大数据专家Joaquin Salvachua,Mozilla 首席科学家、Mozilla 开放数据倡议负责人Johann Diedrick,南开大学教授秦勇,以及蚂蚁集团战略与新产品总监 (OSS)边思康深入探讨了开放数据如何通过改善数据共享和协作,加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
由生成式 AI 共同体联合主席Anni Lai作为主持,联合国技术特使办公室首席人工智能官Dr. Mehdi Snene,突尼斯前数字技术部长Nooman Fehri,红帽亚太区首席技术官、2023 年亚太区十大 CTOVincent Caldeira,PyTorch 基金会执行董事Matt White,木兰社区 - 中国政府开源政策战略杨丽蕴,开源社联合创始人、RTE 开发者社区主理人林旅强共同围绕“开放政策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主题,讨论联合国参与开源社区的治理模式、贡献路径、政策与法律考量,以及协调机制。
在“开放科学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圆桌论坛中,由 Neo4j AI/ML社区架构师Alexy Khrabrov主持,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终身教授、副院长周明辉,国际电信联盟基础设施部门负责人Walid Mathlouthi,openEuler 社区技术委员会主席胡欣蔚,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裁兼首席工程师林咏华围绕开放科学原则如何通过透明度、协作和可及性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展开讨论,同时探讨了现存障碍、推动因素、跨境协作与伦理考量。
最后,在“未来人工智能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圆桌对话环节,由 Eclipse 基金会和 LF CNCF 董事会成员Bryan Che主持,Hugging Face EA / AI研究员Adina Yakefu,香港中文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殷鹏,OpenCV.org 首席执行官、AI 与计算机视觉专家Dr. Satya Mallick,计算机科学家和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首席研究员Serge Stinckwich共同展望 AI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未来发展。五位大咖重点讨论了构建包容性与公平的 AI 体系、将创新与社会影响紧密连接,并推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场深度论坛洞察 AI:从模型到具身智能、智能体互联网、应用与下一代AI
AI 模型与基础设施
在大模型与算力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下,AI 正迎来新的跃迁。在「AI 模型与基础设施」主题论坛中,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数据研究组负责人刘广带来了关于 OpenSeek 的分享,探讨开源如何驱动下一代 AI 模型的快速迭代。随后,BIELIK.AI 核心团队成员Krzysztof Ociepa介绍了他们在超级计算机上构建定制化 PyTorch 框架的经验。标准化是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支点,为此 NVIDIA 开发者技术首席工程师Markus Tavenrath解析了 Khronos 在标准化 AI 加速中的角色与研究成果。围绕开源大模型生态,智谱 AI 技术布道师、GLM-4.5 / GLM-4.5V 等开源项目成员张昱轩则介绍了 GLM-4.5 系列模型的最新进展和开源生态。
在大规模推理的工程实践方面,蚂蚁集团网络团队技术专家、Mooncake 核心成员、Envoy Golang 维护者朱德江分享了蚂蚁 AI 网关在性能优化上的探索。openUBMC 社区技术委员会委员张雨博提出了基于 openUBMC 构建新一代 AI 基础设施智能设备管理平台的实战。华为云研发工程师陈子聪则聚焦 Volcano 调度器,探讨大规模语言模型的云原生部署方案。面向智能体训练,字节跳动 Seed verl 核心开发者巫锡斌带来了开源 LLM 强化学习框架 verl。华为 2012 实验室中央研究院理论研究部专家丁益斌分享了昇腾推理框架 Omni-Infer 中的 MTP 技术,为高吞吐推理带来新思路。最后,资深 MLOps 负责人Aurélien-Morgan CLAUDON结合工业实践,探讨了如何构建可重训练的大模型流水线,实现持续学习与优化。
具身智能
在 AI 技术不断深入物理世界的今天,具身智能成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共同焦点。在「具身智能」主题论坛上,OpenCV.org CEOSatya Mallick以率先回顾了 OpenCV 5 的发展历程,讲述了这套开源视觉软件的奋斗与胜利。康迪科技董事长董学勤则带来了从非公路车到机器人的转型故事。随后,Bonsai Robotics 资深研究工程师、Kornia 项目创始人Edgar Riba展示了 Amiga 平台,强调模块化 AI 在智慧农业和户外物流中的应用前景。1ms.ai 创始人陶海轩展示了 dora-rs 在混合多模态 AI 模型上的应用,如何助力机器人完成复杂任务。
在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实践中,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运控算法与框架负责人尹云鹏强调了“从格物到致知”的开发范式变革,提出了具身智能的全新理解。围绕人与机器的关系,宇树科技机器人技术总监马生悦探讨了商业环境下人类与智能体交互的方式,提出在自主性与人工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的重要性。深开鸿软件工程师李涛则分享了基于 OpenHarmony 构建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思路,为具身智能在操作系统层面的适配提供了思路与实践。
在本场论坛中,围绕“具身智能:AI的下半场”主题还进行了一场圆桌对话。在 Roboraction.AI CEO黄浴的主持下,本场圆桌对话汇聚了NVIDIA资深研究员兼技术小组长顾金伟、宇树科技机器人技术总监马生悦、BAAI 具身智能大模型负责人王鹏伟,以及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研究员夏轩,他们从算法到硬件、从模型到场景,共同探讨了具身智能的发展机遇与技术挑战。
智能体互联网
随着智能体逐渐走向互联网的核心,「智能体互联网」主题论坛带来了丰富的前沿思考与技术探索。万维网联盟(W3C)副总裁,标准战略负责人Philippe Le Hégaret带来了以“AI 与下一代网络”为题的演讲,探讨了 AI 对未来互联网标准与架构的深远影响。紧接着,ANP 开源技术社区发起人常高伟介绍了智能体协议的构想,强调其在推动互联网迈向 Agentic Web 时代中的关键作用。lgalia 公司软件工程师Manuel Rego带来了 Servo 项目的分享,这是一款用 Rust 编写的全新网页引擎,为下一代浏览体验提供了探索方向。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信首席专家张云飞则提出 RVP 协议,试图突破现有范式,面向后数字时代打造全新的 AI 生态系统。
在数据与智能体融合的层面,马德里理工大学教授Joaquin Salvachua分享了 DSDL(数据空间定义语言) 的研究成果,用于实现数据空间之间的互操作性,并支持与自主智能体 AI 生态系统的集成。谷歌 AI 专家史洁则带来关于构建 Agentic Web 的愿景,展示了谷歌在技术与框架层面的探索,推动协作式 AI 的未来。与此同时,TIMU 首席技术官Jesse Ezell展示了基于 Flutter、WebRTC 与 LiveKit 的语音智能体解决方案,让无界对话成为可能。最后,Al Shifu 创始人兼 CEO孙志岗提出了 MarkdownFlow 的新概念,将其定位为“下一个 HTML”,探讨了未来互联网内容表达形式的演进。
应用与智能体
在智能体加速走向实际应用的趋势下,「应用与智能体」主题论坛汇聚了多位学界与产业界的实践者。字节跳动扣子罗盘技术负责人王新盟以“扣子,用 Agent 重塑生产力”为题,分享了如何借助智能体提升日常协作与效率。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所长翟季冬随后公布了《2025 大模型服务性能排行榜》,为业界提供了衡量模型能力的重要参考。英特尔人工智能软件布道师武卓介绍了基于 OpenVINO 的视觉语言应用,展示了代理多模态模型与 RAG 技术的结合。与此同时,字节跳动公司(ByteDance Inc.)软件工程师Wilson Wang带来了可扩展的分布式 AI 智能体框架 SPEAR,将边缘与云端的部署结合起来。
围绕开发者的日常工作场景,长亭科技 AI 代码产品技术总监尹振玺展示了开源代码助手 MonkeyCode,让 AI 在编码环节真正发挥作用。在产业化落地方面,华为高级工程师陈双瑞分享了 Nexent 的实践经验,提出 AI 生成 AI 的应用设想,推动智能体真正走进企业。华为咨询运营经理呼歌吉乐紧随其后,介绍了基于鸿蒙的行业解决方案,为应用服务注入更强的智能化能力。东北大学教授王言治则将视角拉回到终端设备,展示了端到端 AI 聊天与翻译系统在本地设备上的实现。最后,四川饺子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CTO刘南兵讲述了 5ire 项目从零到一的历程,展现了开源 AI 的蓬勃生命力。
下一代AI
在探索未来科技与人文交汇的过程中,「下一代 AI」主题论坛呈现了教育、艺术、游戏与开源生态的多元视角。上海交大工研院执行院长王佳梁以“AI 时代的创新教育”开篇,强调 AI 如何重塑人才培养模式。紧随其后,bilibili 知名绘画 UP 主“有点艺思哦”唯伟分享了个人创作实践中 AI 工具如何改变绘画流程与表达可能性。艺术家,增强主义创始人,欧洲人工智能与增强主义双年展创办人Boucherifi-Kornmann则从跨界角度出发,提出 AI 与艺术融合如何增强创造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艺术家岳一川也延续这一思路,展示了 AI 与传统艺术相互交织的研究实践。而在音乐领域,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薛蕙心和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姚继珣联合介绍了 SongEval 数据集,为歌曲美学评价提供了系统化基准。
技术突破同样塑造着未来应用。澳洲纽卡斯尔大学助理教授陈郑豪分享了 AI 驱动的模型与数据压缩在下一代游戏中的潜力。奇点智能研究院开源技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伟则提出了构建大模型开源开放分级体系的构想,强调可信与可复现的重要性。教育领域的国际视角同样精彩,巴黎先贤祠-阿萨斯大学数据和人工智能院系总负责人、副教授Salim Nahle聚焦教育中的生成式 AI,分析开源解决方案及落地挑战。而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HEC)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教授李喜彤则从教育体系设计层面展望了 AI 引领的“教育 4.0”时代如何激发创造力。最后,《99 Faces of AI》播客 / Bielik.AI创始人Karol Stryja和 SpeakLeash 基金会 / Bielik.AI 副总裁、欧盟委员会互操作性专家组成员Katarzyna Z. Staroslawska回顾了 Bielik.AI 从社区火花到国家影响力的历程,展示了一个开源社区如何把技术实践转化为更广泛的生态影响。
八场 WorkshopMeetup,开发者的技术派对
与此同时,大会首日还重磅同步开启了 8 场 WorkShop 与 Meetup 活动,让与会者可以亲身参与到研发、创新技术的讨论、实践与互动交流等环节中。
昇腾 CANN 迎来了全面开源后的首场重磅 Workshop 线下活动——CANN 工作坊。围绕昇腾计算与高性能推理实践,CANN 工作坊解锁了昇腾 CANN 底层优化、大模型训练推理性能提升、大模型能力密度提升等核心技术,直击行业痛点。与此同时,未来 Web 技术论坛将目光投向 Web 内核与 AI 智能体结合的前沿实践,Flutter 全球开发者研讨会则带来了跨平台应用的最新进展与经验。
除此之外,仓颉工作坊邀请到了华为专家、多个企业伙伴开发者、高校教师与学生开发者,他们分享了各自的仓颉开发旅程,全方位介绍仓颉编程语言的特性优势、生态成果与应用案例分享。开源 Chitu项目 Meetup也首次登场,在清华大学核心开发者和清程极智多位技术专家的分享下,开发者可进一步了解关于 Chitu 在国产化推理适配中的技术实践。不仅如此,端侧 AI 推理工作坊聚焦端侧 AI 的技术突破与未来趋势,React Native 全球开发者研讨会分享了跨平台移动开发的前沿经验,Solana for Rustaceans 工作坊则带来了与 Rust 技术结合的实战探索。
黑客松点燃创新热情:开发者现场创意迸发
大会现场,四大黑客松赛事——超级智能体 Campathon、Code Alert 黑客松大赛、Adora 机器人黑客松及 Adora LeRobot 黑客松同步开启,为开发者提供了绝佳的实战平台。在国际化导师的指导下,参赛者在有限时间内充分激发创造力,边学边做,现场成果频出,氛围热烈、充满激情。
其中,「超级智能体 Campathon」首创“训练营+黑客松”模式,开发者通过线上训练营掌握以 MoFA 为核心的模块化开发框架,再在黑客松阶段亲手打造实用、个性化且具有“灵魂”的创新智能体。「Code Alert 黑客松大赛」以开源项目 OpenRA 为基础,开发者构建自己的作战 AI Agent,通过自然语言、语音指令及 API 控制,实现即时博弈与策略对决。「Adora 机器人黑客松」中,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团队搭建药房场景竞技平台,测试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功能与适应性。「Adora LeRobot 黑客松」则以 Dora LeRobot 开源平台为核心,从硬件组装到模型部署、从模仿学习实战到全流程开发,让参与者沉浸式掌握机器人开发能力,实现从 0 到 1 的创新应用。
Rust十周年RustGlobal 首次落地中国
一直以来,Rust 以安全性著称,并逐渐被各大厂商广泛采用。今年适逢 Rust 稳定版发布十周年,RustGlobal + RustChinaConf 首次与 GOSIM 同台。
在上午的主题论坛上,RustChinaConf 组委会唐刚、夏歌开场致欢迎辞后,Rust 基金会执行董事Rebecca,开放原子旋武开源社区工作委员会主席柯猛,非凸科技策略负责人陆一洲,Rust 类型团队联合负责人、编译器团队成员、语言团队顾问、Rust 愿景文档工作联合负责人Jack Huey,Rust 项目语言、库、Cargo 和规范团队成员Josh Triplett依次分享了他们关于 Rust 安全性、社区生态、AI 应用、未来愿景及规范延续的思考。
下午,大会围绕行业深度应用、语言生态演进以及基础设施 AI × OS 创新,设置了三大分论坛,为与会者呈现了丰富内容与实践经验。
致谢
大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众多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特别感谢华为、蚂蚁开源、清程极智、GitCode、GMKtec、鸿蒙生态服务公司、明基编程显示器、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康迪科技、北京容天汇海科技有限公司、模优优、khronos、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异步社区对大会的支持与信任。正是有了你们的共同参与与贡献,今天的大会才能如此精彩纷呈。
明日精彩继续!
随着今日大会的精彩环节圆满结束,我们共同见证了思想的碰撞、技术的迸发与开源精神的力量。每一场演讲、每一次讨论,都让人感受到 AI 与开源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而精彩不会就此停歇——9 月 14 日,我们将继续相聚在思想与创新的前沿:1 场 Keynote、五大前沿主题论坛、Workshop 与 Meetup、RustGlobal + RustChinaConf、4 大黑客松等你参与,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