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边境的风一向冷硬,山谷里回荡着的不是号角,而是铁轨的轰鸣。彭博社曝出,莫迪刚刚拍板一项庞大计划,要在边境地区撒下3000亿卢比,修铁路,四年内铺到中国、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的门口。消息一出,整个南亚仿佛被扔进了一锅沸水里。印度媒体兴奋得直呼“战略突破”,而观察者心里都清楚,这是对中国的一记试探。
修铁路,看似民生,其实就是兵法。印度这些年一直心头不安,特别是面对中国在西藏高原的大规模基建。对比之下,中方早已把高速公路、机场、隧道修到边境线上,火车能直接开到海拔四千米的拉萨。印度呢?边境一旦有状况,靠蜿蜒的山路和卡车补给,速度慢得像蜗牛。莫迪这次扔下三千亿,就是要补上这个短板,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换成“铁轨先行”。
但故事没那么简单。边境修铁路固然是针对中国,可彭博社提醒了一点:别忘了巴基斯坦。莫迪早就在印巴边境搞铁路项目,这次不过是把手再伸得远一点。对他来说,铁路就是战略肌肉,既要给中国看,也要让巴铁紧张。有人说这是“拼速度”,中印在基建上比谁跑得快。确实像赛跑,但这不是体育,而是冷冰冰的战略较量。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的声音又传来。驻印大使戈尔跳出来点评:印度和中国没共同点,根本不可能靠近;莫迪最近和金砖、中国走近,纯属权宜之计。话里话外就是一句:印度最终是我们美国的兄弟。要命的是,戈尔这番话一出来,还真有点击中要害。毕竟,几天前特朗普还在台上骂印度搞不公平贸易,拍板对印度商品征收50%关税,转头又在社交媒体上笑呵呵地说“美印关系特殊,不会有问题”。而莫迪听完,不但没翻脸,还第一时间鞠躬回应:“感谢积极评价。”这姿态,谁看了都会心里一凉。
换作别人,哪能忍?50%的惩罚性关税摆在眼前,别说大国,小国都该硬气反击。可莫迪选择沉默,甚至用行动证明自己不会离美而去。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印度经济离不开美国市场,美国资本、美国科技、美国市场,是印度梦寐以求的支点。莫迪想要在世界舞台上表演平衡术,可舞台的灯光,却是美国手里掌握的。
这就是莫迪的两张脸。一边和中国在上合、金砖场合笑眯眯握手,另一边悄悄批下三千亿卢比,在山谷间铺铁轨;一边被特朗普关税打得满地找牙,一边还是要嘴上感谢美国的“特殊关系”。这种场面很滑稽,但也很真实。印度既要显示自主,又怕失去美国的庇护,只能在中美之间反复横跳。
有人担心莫迪会不会真心靠向美国,成为遏制中国的马前卒。其实大可不必。印度不是菲律宾,它不会愚蠢到替别人打头阵。莫迪聪明得很,他要的是在大国之间获利,而不是成为炮灰。印度再怎么“亲美”,也不可能在中印边境替美国卖命。就算修铁路、搞军演,说到底还是为印度自己谋安全。美国人指望印度替他们扛枪,那是痴心妄想。
反过来看,中国要清楚一点:莫迪在边境问题上戒心不会消失。修铁路也好,增兵也罢,这种小动作还会不断出现。真正要做的,是让摩擦不至于失控,把局面维持在可控范围。能做到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已经是胜利。毕竟,边境稳定了,合作的大门才能半开半掩。至于美方的挑拨离间,就让他们去嚷嚷。印度心里清楚,美国的糖果一旦拿多了,牙齿会疼。
眼下的南亚,像一盘棋。棋盘上的子各有算盘,莫迪铺轨道,中国修公路,美国抛橄榄枝,巴铁则在一旁紧盯。这不是黑白分明的对局,而是一场耐力战。印度既渴望成为大国,又不敢得罪美国,还想从中国身上占到便宜。这样的复杂心理,注定让它走在钢丝上摇摇晃晃。
风声继续在边境山谷间呼啸,铁轨的回声还没敲响。四年很快,三千亿能不能真换来莫迪想要的底气,还得看那条铁路最后通向哪里。是通往力量,还是通往依赖,这答案或许谁心里都没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