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玩着“嘉豪”梗,笑着闹着,在跨越了小半辈子的漫长的回头中,拼凑出那段不完美的青春记忆,给曾经的自己披上了一件温暖干燥的外套。」
“这个没法喷,这是纯种赛级嘉豪。”“隔壁班嘉豪装完X放学回去拿手机刷了好久校园表白墙找自己。”
最近,“隔壁班嘉豪”这个梗火了。在一些有人沉浸式地做出“bro只有自己觉得自己很帅”的举动的短视频底下,总会看见“一眼嘉豪”这种评论。
“嘉豪”们或是用班级屏幕看股票,或是冲进雨中独自打球,或是站上讲台旁若无人地开始编写代码……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表演艺术之中不知天地为何物,显得有些滑稽。
(网友总结的一些典型的“隔壁班嘉豪”行为)
但这些“嘉豪”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笑料。“嘉豪”们的“用力过猛”在可笑的喜剧外表之下藏着一群个体希望在内卷之下冲出同质化围城、寻找自我认同的内核。同时,在传播和嘲笑“嘉豪”这个梗的时候,网友们也借此完成了一次对不完美、不标准的青春话语的修正与弥补。
01
一个人的“用力过猛”:焦虑中寻找认同
课间用班级大屏看股票、雨中舞剑、食堂走秀等等,这些典型的“嘉豪”行为长期以来被人们贴上“装X”的标签,但其实这是一种懒惰的误读。“嘉豪”行为的背后是一群个体在优绩主义这座巨大、通天的机器挤压之下的抗争,是一种对青春期身份焦虑的回应和出走。
在当下优绩主义的环境里,人的价值常与分数、排名、院校档位等等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挂钩,每时每刻正在进行的生活被渲染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战时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成赤裸裸的竞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们的青春期因此往往是被压抑的和被标准化的。
就像剧集《善意的竞争》里所设定的世界观,“学神”“学霸”们的背后是一边输血一边做题,是手术闭经,是在得知对手的好成绩是吃了“聪明药”才考出来的之后一声如释重负的叹息,是直到对优秀的人的羡慕与渴望生生变成了恨。所谓的“善意的竞争”却只不过是普通人的鱿鱼游戏。
(“善意的竞争”)
这套庞大的系统默认只有优绩主义的“胜者”才可以被认可,才得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有价值的自我形象。
因此,对于大多数并不处于金字塔尖的学生们,他们沉默地共享着同一片名为身份焦虑的阵痛。他们的认同感是匮乏的,他们的自我是空缺的,他们在分数之外再找不到能够安放自我的容身之处。
就像韩炳哲所说的“同质化地狱”,这里充满了过量的肯定和绝对的同一性,人们面对着自己的影子,只能顺从地进行自我剥削。
优绩主义教育体系将每个人导向同一个目标和同一类价值,抹杀了青春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不可被规范化的特质,那种可能性,危险性和实验性。无数个人面目模糊地挤在同一个赛道上拼命奔跑,追求那些量产的“成功”。
(“同质化地狱”)
而“嘉豪”行为正是这套逻辑下一个必然的溢出效应,是一部分学生摸索出来的反抗形式。“嘉豪”们往往不是成绩最优秀的,不是长相最突出的,甚至性格也不是最合群的,就像互联网上很多人感叹“感觉自己只是有钱人世界的npc”一样,“嘉豪”是你是我,是平平无奇的人拿着npc的剧本,在这套巨大的迷宫之中走不出、道不破。
他们无法在既存的主流竞争赛道上脱颖而出,所以转而选择了一套来自更加社会化、成人化语境的行为符号,比如看股票、秀特长、穿黑衣戴黑口罩等等,以此获得一种差异化的独特性,甚至是优越感。
这些看似夸张、滑稽甚至“有毒”的“嘉豪”行为无非是一个学生在试图进行自我建构、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尝试。“嘉豪”们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之外想要劈开一处小小的、属于自己的价值飞地,看似是向他人展演,实则是要说服自己相信——哪怕不够聪明,不够漂亮帅气,也不受人欢迎,也应当有存在的方位、应当享受众人眼神落在身上的那一刻。
(典型的“嘉豪”形象)
所以说,“嘉豪”其实是一个悲喜剧式的角色。一方面,“嘉豪”反抗的姿态是如此笨拙和“用力过猛”,他们将并不属于学校语境的符号生硬地搬进了教室,希望通过模仿那些成人世界中被公认的、具有权力和价值的行为,来武装自己在校园中被边缘化的处境。
他们想以此否定甚至“超越”当下所处的评价体系,为自己找到能够带来心理慰藉和身份锚点的“另一个游戏”,于是全身心地沉浸在独角戏般的表演中,无穷尽地自我感动。这种错位的违和感和突兀感让其被围观、被指点、被嘲笑,因而所谓的“反抗”更显得苍白和荒诞。
但另一方面,“嘉豪”的反抗行为并没有真正挑战那个坚不可摧的系统本身,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突围。他们想要反抗优绩主义,借用的却是另一套同样被异化的、属于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和成功学符号。这反抗从起点上就包含着自我瓦解的趋向,终究是徒劳。
俄国文学研究中常常提到“多余人”形象,他们有着对时代不满的进步性,同时又缺乏足够的理性、勇气和智识,有着局限性,始终处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悬浮状态。
(《奥涅金》中的典型“多余人”形象定义)
他们的痛苦是真实的,他们的理想是优美空洞的,但他们的“反抗”也是不合时宜、无力甚至带有一些土气的。就像“多余人”一样,“嘉豪”可怜可笑,也情有可原,不过是一个重压之下战栗挣扎的灵魂。
02
一群人的代际和解:用玩梗修补青春
网上玩“嘉豪”梗的人往往是已经上了大学、甚至已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评论区里有人说“我当时上学时专挑这种打”,有人说“网上笑笑得了,现实谁不想谈一个这样的”,也有人说“我小时候真这样咋办”……从这些带有夸张意味的不同评论里好像就能拼凑出一个人的青春性格和记忆。
而“嘉豪行为”之所以能在当下成为一个流行梗,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让人自嘲发笑的契机,更是一场集体对青春的回望和修补。
在主流文化叙事中,青春往往是一副高度提纯的、黄金时代般的图景,充满了奋斗、梦想、热血、友情还有懵懂又甜丝丝的爱情。这套叙事过滤掉了青春记忆中所有不那么“体面”的杂质,尴尬、挫败、自卑、孤独、虚荣,以及像“嘉豪”那样笨拙的自我寻找。
关于青春,真实的私人体验与集体叙事之间存在着不被正视的裂痕。这些“不完美”没有人来纪念和讲述,当公共话语缺位,认知的失调需要一个新的、非正式的出口来被承认、被安放。
(电影《昨日青春》中关于“不完美”青春的描述)
于是,自嘲和玩梗便成了这一代年轻人们消化这种割裂感的方式之一。在将“嘉豪”行为推至台前并按下点赞和转发键的过程中,网友们实质上解构了那些青春神话,宣言般地宣告着这才是更普遍、更真实的青春的样子,它不完美,甚至让人有点“羞耻”,但却真实地存在在那儿。
“嘉豪”就这么成了一种自下而上、自我生产的记忆载体,它所代表的青春不再由上位者、宣传片或者言情小说书写,而是由每一个亲历者来拼凑。在笑“嘉豪”们的同时,人们一面理解着“嘉豪”的纯粹和矛盾,一面也是在安抚着过去的自我,纪念着每个人身上都曾有过的那一份未曾被妥善安放的青春回忆。
这是一种私影像般的记录。就像电影《晒后假日》讲述的故事,女主角苏菲在成年后回看童年时与父亲一起度假拍下的DV录像,当她以成年人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看似快乐平静的父女时光时,才从画面的缝隙、父亲的沉默和强颜欢笑中读出了他当时深陷的、未被察觉的痛苦与抑郁。
她主动地进行了这场关于私人记忆的考古,试图穿越时间,理解、接近与拥抱父亲,修补出那段完整的记忆。
(《晒后假日》中,多年后才被发现的父亲的压抑情绪)
网上很流行把原生家庭比作“一件湿透的棉袄”,穿上和脱下都很冷。其实青春期的回忆也是。
在“嘉豪”行为这个梗里,人们时隔多少年之后再次打开了那台青春的DV机,把那些记忆高高拿起,郑重承认其存在的分量和留下的痕迹,又轻轻放下,用新的、轻松的、迂回的方式来记录和纪念,卸下了曾经没有勇气正视的瑕疵和羞赧。
网友们玩着“嘉豪”的梗,笑着闹着,在跨越了小半辈子的漫长的回头中,拼凑出那段不完美的青春记忆,给曾经的自己披上了一件温暖干燥的外套,收到了一口来自几十年前的释然的叹息。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