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汉阴县铁佛寺镇文化广场上,这里早已是一片热闹景象。羽毛球在半空划出利落的抛物线,篮球砸在弹性地坪发出“砰砰”鼓点,漫步机吱呀作响与老人的笑声交织……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充满欢声笑语的“活力打卡地”,曾是一片功能单一的硬化场地?广场蝶变的背后,是铁佛寺镇聚焦群众需求、践行“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这一变化,起源于居民们最真实的“吐槽”:“想约朋友打篮球但又没有场地,学校的篮球场又进不去,只能‘望球兴叹’。”“孩子想打羽毛球,又没有专门的场地,就只能在路边打,既不安全又影响打球的体验感。”“广场虽然宽敞,但没有健身器材,和老伴来广场,除了散步不知道还能干什么……”群众对文化广场的这些“心里话”,被勤廉监督员黄小惠一句不落写进“民情日记”。民声即哨声,“没地方健身、广场功能单一,不仅是群众的‘急难愁盼’,更是基层治理必须补上的短板。”黄小惠迅速整理问题清单,上报至铁佛寺镇纪委。
群众的诉求,就是监督的方向。铁佛寺镇纪委始终把“监督保障民生、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在接到反馈后,镇纪委迅速响应,组织干部直奔文化广场开展实地核查,并与周边群众面对面交流,既收集对广场功能的具体意见,也梳理群众对健身需求的真实期盼,最终精准锁定“功能单一、供需错配、使用率低”三大核心问题。为确保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镇纪委将文化广场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专项监督台账,及时向镇党委、政府详细汇报有关情况与群众诉求,为推动广场功能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监督支撑。
“群众有需求,党委、政府就要有回应。”镇党委、政府接哨即办,闻令而动,带着“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文化广场怎么用”的思考,逐一梳理群众诉求——从年轻人“想要标准篮球场”的呼声,到老年人“盼着安全健身器材”的期待,再到家长“希望有孩子活动区”的诉求,最终明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闲置区域转化为民生空间”的改造思路。坚持“低成本活化闲置资源”路径,通过“功能叠加、资源整合”让旧空间焕新生,破解基层“资金有限、需求多样”的普遍难题。在利用率较低的硬化场地上增设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划分运动专属区域;为老年群体配备漫步机、太极轮等健身器材,设置休闲座椅;在广场周边及内部见缝插绿,种植观赏性绿植,打造“运动+休闲”的复合型空间。这一系列改造举措,精准回应了不同年龄居民的差异化需求,真正实现了闲置资源的华丽转身和民生服务品质的显著提升。
如今,每当傍晚时分,铁佛寺镇文化广场总是热闹非凡:年轻人在篮球场上奔跑比拼,欢呼不断;家长带着孩子在羽毛球区挥拍嬉戏,笑声阵阵;老人们聚在健身器材旁,一边锻炼一边聊天,笑意盈盈。“以前想打球得跑很远,现在家门口就能尽兴,党委、政府真是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常来打球的村民唐大哥高兴地说。
从群众“望场兴叹”到“乐享其成”,从闲置空间到“活力打卡地”,铁佛寺镇文化广场的蝶变,既是镇党委、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体现,也是镇纪委强化民生监督、护航民生福祉的有力见证。
下一步,铁佛寺镇将继续以“群众满意”为标尺,让监督跟着民生走,让服务围着群众转,持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作者:王露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