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像开口,声音里的秩序与分寸。
在影像表达愈发多元的今天,声音显然已不是“配角”,而是推动叙事、塑造情绪、扩展空间的重要叙事元素。第九届86358贾家庄短片周落下帷幕前,主竞赛单元评审、资深电影声音指导赵楠接受了抛开书本的专访,她从自身经验出发,阐述了短片声音设计应有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在不同预算与拍摄条件下如何制定声音的优先级与规避后期风险。
赵楠,1978年4月29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著名电影录音师、声音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员,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会员,奧斯卡评委会成员,M.P.S.E.美国电影音效剪辑师协会成员。
代表作品有《影》《悬崖之上》《狙击手》《满江红》《封神:第一部》《独行月球》《你好,李焕英》《皮绳上的魂》《冈仁波齐》《寻龙诀》等,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美国电影声音剪辑协会最佳音效剪辑奖、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声音奖、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等荣誉。
她表示,“青年影人是在生活的旷野中野蛮生长的新芽,而86358便是那一阵风,让每一株幼苗都能在光影的滋养中舒展枝叶。期待与创作者们共同聆听电影的心跳。”
赵楠曾获得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音响奖、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提名和金马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提名,并担任《影》《冈仁波齐》《催眠大师》等多部影片的声音指导。声音同样也是电影的魔法,在这次访谈里,赵楠试图解答关于影像中的声音秘密。
赵楠接受抛开书本采访
采访:汝嘉
整理:七木三
排版:丁心妍
责编:朱振学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01. 声音与短片:浓缩的情绪张力
抛开书本:感谢赵楠老师接受抛开书本的采访。我们准备了几个问题与您交流。我们都了解无论是短片还是长片作品,在创作中通常都会使用声音来拓宽表现空间。您作为一名声音指导,我们猜测您非常关注声音的叙事功能是否能经受住文本与观众的检验。从评审角度看,您认为哪些声音设计策略在短片中最能提升叙事张力?
赵楠:我认为短片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浓缩,它是从微观视角讲述宏观的故事、或者是一种宏观的思想表达,由于篇幅有限,需要高度浓缩。还有一种短片是实验,想用短片片幅做一个很实验性的表达,例如剧作结构、视听语言或者电影类型。我认为无论哪种片子都需要声音。我们做长片时讲究呼吸、节奏,因为120分钟的电影里观众有一个情绪的铺垫、起承转合。但是作为短片来讲你需要浓缩,高度浓缩,把所有的表现张力放大,其次要到位,节省掉所有不重要的部分,把重要的地方点透,这个是做短片声音的技巧。
赵楠的这一段话,几乎像是为短片声音创作者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短片不是长片的缩小版,而是一种高密度表达。声音在其中的任务,是“浓缩”与“放大”——把冗余剪掉,把关键处点透,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感受到成倍的叙事张力。这既是艺术判断,也是声音指导的专业敏感。
赵楠在活动现场
02现场与后期:声音的制作密码
抛开书本:您在之前的大师班和公开采访中多次提到,何时需要坚持同期声,何时需要选择配音,并以《冈仁波齐》、《狙击手》和《催眠大师》作为举例。
让我们了解到电影制作在声音方面需要根据多方面因素作出判断和最终决策。这次我们想向您了解一下,面对不同预算和拍摄条件,您在前期筹备时如何与导演和制片人制定声音的优先级?能否给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您如何通过前期方案规避后续的风险?
赵楠:我给大家讲一下方法论:先读剧本,必须充分理解导演的创作逻辑;再一个我们需要在制片层面了解拍摄条件、现场情况。基于以上基础制定拍摄时同期录音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它的重点是什么?优先级是什么?第一,先保证所有拍摄时的台词;
第二,放弃台词,确保录制下当地具有特色的环境声音;第三,才是在后期进行的二次创作。我觉得这个是很关键的。我们可以不必提及具体电影,我大部分影片都是按照这个方法论,也就是说我在后期创作时已经考虑了前期电影中所有的关键性问题。什么是关键性问题?就是在后期创作时无法替代、不可比拟的东西,必须在前期拍摄时保证。
但是还有一些年轻的创作者,他在拍摄期追求大而全,一味地坚持必须要同期。其实根据拍摄条件,不可能全包括,那是不是可以选取某一样。还有一些预算比较低,后期没有大量的时间重新处理,那么这些东西从何而来?
用低预算和少时间也许做不到。不如在现场让演员为你表演一次行为动作,而不是说台词,他可能再表演一次爬山。在前期拍摄时,也可以让录音助理们把演员的动作演一遍。或者比如在贵州的小山村,可能有一些独特的声音,像唱歌或劳作的声音。这个东西在后期很难录到,你去找资料也找不到。与其执着在前期录所谓的同期声,不如将时间花费在其他地方,比如演员的配音,效果也是一样的。
赵楠把“声音优先级”的逻辑说得极为干脆:先剧本,再现场,最后才是后期。尤其是那句“什么在后期无法替代,就必须在前期保证”,几乎可以作为声音工作的金科玉律。对于低预算、紧周期的短片创作来说,这样的思路尤显务实:不必执着于“全要”,而是要果断取舍,把资源集中在真正有价值的声音上。
电影发展到今天,声音不再只是技术的手段,而是影像灵魂的呼吸。它既记录当下,又延展想象,把不可见的情绪织进可感的空间。对创作者而言,如何理解并善用声音,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回答一个更深的问题:你要让观众听见怎样的世界?
赵楠的观点提醒着创作者:声音工作不是制作尾声的“修补”,而应从剧本和制片阶段起即纳入系统性规划。在有限的时间与预算里,做出可替代性判断并优先守住那些“后制不可得”的声音,往往比盲目追求“全程同期”更能确保作品的质感与传达力。
赵楠接受采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