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陷阱论”,说的是“金德尔伯格陷阱”与“修昔底德陷阱”。得先扒开这两个“陷阱”的外壳——它们本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针对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双重叙事陷阱”:
前者用“责任缺失”道德绑架,后者用“冲突必然”制造恐惧,最终指向同一个目的——维持美国霸权,遏制中国崛起。
一、两个“陷阱”的核心逻辑是从“战争”到“失序”的叙事延伸
先给两个“陷阱”剥个洋葱。
修昔底德陷阱说,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总结——“雅典崛起引发斯巴达恐惧,最终导致战争”。2012年被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包装成“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有一战”的“铁律”,核心是“实力此消彼长的结构性矛盾必然引发军事冲突”。
金德尔伯格陷阱说,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对1929年大萧条的研究——他认为,一战后英国衰落无力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如稳定的金融体系、自由贸易规则),而美国崛起后却不愿承担“领导责任”,导致全球经济崩溃。
2017年被 美国未来学者约瑟夫·奈升级为“新兴大国不愿承担国际责任,导致全球秩序失序”的“新谬论”,核心是“实力崛起后的责任缺失,必然引发全球动荡”。 这一捏造的理论直指中国。
简单说,修昔底德陷阱是“军事冲突的威胁”(你强了,我就怕,我得打你);金德尔伯格陷阱是“责任绑架的指责”(你强了,你得替我扛责任,不然世界乱了都是你的错)。
两者看似针对不同领域(军事vs经济/治理),实则是西方对中国崛起的“连环拳”,先用“修昔底德”吓唬你“别挑战我”,再用“金德尔伯格”骂你“不承担责任”,让你陷入“动辄得咎”的两难境地。
二、两个“陷阱”的关系,“霸权维护”的双重逻辑闭环
这两个“陷阱”不是孤立的,而是西方中心主义霸权逻辑的两个侧面,共同服务于“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这一核心目标。
首先是逻辑起点。霸权的“合法性”与“唯一性”西方理论默认“国际秩序只能由霸权国维护”(霸权稳定论),就像金德尔伯格认为“只有美国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修昔底德认为“只有守成大国能主导国际体系”。这种逻辑下,新兴大国的“崛起”本身就是“问题”——因为你挑战了霸权国的“唯一领导权”。
其二是荒唐逻辑的延伸,把“责任”与“威胁”的双重绑定
对于“修昔底德陷阱”,西方强调“中国崛起必然挑战美国霸权”(比如“中国要取代美国成为亚洲领袖”“中国要推翻现有国际秩序”),制造“威胁论”,为美国的“遏制政策”找借口(比如贸易战、科技封锁)。
对于“金德尔伯格陷阱”,西方反过来指责“中国崛起后不愿承担责任”(比如“中国搭便车”“中国不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制造“责任论”,逼迫中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义务(比如要求中国为气候变化承担更多责任,却回避美国的“历史排放”),同时抹黑中国“不合作”,为美国的“退出政策”(比如退出巴黎协定、TPP)找台阶。
其三是这种荒谬的逻辑终点,就是要让美国的“霸权永恒”得到自我强化。
捏造这两个陷阱论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国陷入“要么挑战霸权(修昔底德),要么承担责任(金德尔伯格)”的两难中。
如果中国反驳“不挑战霸权”,西方会说“你在掩饰野心”;如果中国同意“承担责任”,西方会说“你终于有资格当‘负责任大国’了,但得按我的规则来”。无论中国选哪条路,都能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要么“被遏制”,要么“被绑定”。
三、“阴谋论”的本质:西方对中国的“话语围剿”
为什么说这两个“陷阱”是“阴谋”?因为它们用“学术理论”包装“政治意图”,用“历史案例”误导“现实判断”,本质上是西方对中国崛起的“话语围剿”。
其一是“历史案例”的误用。 这两个阴谋论拿过去套现在,西方用“雅典vs斯巴达”,“德国vs英国”的历史案例,证明“新兴大国必然挑战守成大国”,但故意忽略了其中巨大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时代差异。
当今世界是“多极化”时代,不是“单极霸权”时代;新兴大国(如中国)的目标是“合作共赢”,不是“取代霸权”(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提供公共产品,不是争夺霸权)。用过去的“战争逻辑”套现在的“发展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
两个陷阱阴谋论的责任认定,美国采用了双重标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西方指责中国“搭便车”,却忘了美国自己是“最大的搭便车者”。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WTO等机制,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却不愿承担“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比如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更关键的是,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是“某国的责任”,而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比如气候变化,美国的“历史排放”占比超过25%,却要求中国承担“同等责任”),西方的“责任论”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霸权稳定论”已经过时,多极化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西方理论的核心是“霸权稳定论”(即国际秩序只能由霸权国维护),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力量崛起,全球治理需要“共商共建共享”(比如联合国、G20等多边机制)。西方的“陷阱论”试图用“霸权稳定论”否定“多极化”,本质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四、如何破解这两个“陷阱的阴谋论”?
其实,破解这两个“陷阱”的关键,在于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用“中国逻辑”回应“西方陷阱”。
对“修昔底德陷阱”:用“合作共赢”替代“零和博弈”中国不是“崛起的雅典”,美国也不是“恐惧的斯巴达”。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挑战美国霸权”。比如,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就是对“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好回应。
对“金德尔伯格陷阱”。用“共同责任”替代“单一责任”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是“某国的责任”,而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中国一直在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责任”:比如,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西方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
对“西方话语”。用“中国叙事”替代“西方叙事”西方的“陷阱论”之所以能“蛊惑人心”,是因为它们掌握了“话语霸权”。破解的关键,在于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比如,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替代“修昔底德陷阱”,用“共同责任”替代“单一责任”,用“多极化”替代“霸权稳定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的“话语围剿”,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两个“陷阱”的结局,早已写在历史的趋势里
“修昔底德陷阱”与“金德尔伯格陷阱”,本质上是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投射”。它们试图用“战争”与“责任”的双重枷锁,束缚中国的发展,但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当今世界是“多极化”的时代,“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霸权稳定论”已经过时。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的责任不是“替美国扛”,而是“与世界共担”。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同样,“金德尔伯格陷阱”也不是“必然的”,只要西方放弃“霸权思维”,承认“多极化”的现实,与中国“共商共建共享”,就能避免陷入“陷阱”。
世界的变化是在行动中,但如果行动的方向错了,那就会错上加错。所以,不从根本上扭转某些大国希望世界仍然沿着旧轨道前进的意图,陷阱阴谋论还会有很大的市场,还会阻碍世界的进步,这是我们不得不防的。
说到底,两个“陷阱”的结局,早已写在“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里——不是“陷阱”困住了谁,而是谁愿意走出“陷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