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星聚泉城。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14日在泉城济南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秉承“规范诊疗,创新引领”的主题,汇聚肿瘤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谋肿瘤诊疗发展新篇章。作为大会重要亮点之一,CSCO携手战略合作媒体医脉通,匠心打造“CSCO第一直播间——《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25)》发布交流对话”特别栏目。
本次访谈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携手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展开深度对话。专家们围绕2025版指南的核心更新要点,深入剖析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为推进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诊疗与创新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图1. CSCO第一直播间讨论现场
四年磨一剑,指南大焕新!2025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南重磅亮相
1
马军 教授
自2021版《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发布以来,今年迎来了该指南的首次更新,且新版指南正式更名为《CSCO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25)》。请您分享新版指南制定的背景,并解读其主要更新要点?
1
罗素霞 教授
本次指南更新反映了临床对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管理理念的重要演进,体现了对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的深入认知,具有显著的临床与学术意义。指南名称更新为“抗肿瘤治疗所致”,强调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与各类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ADC等)之间的内在关联,提示应将其作为抗肿瘤治疗整体管理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疾病来对待1。这要求临床工作者必须从肿瘤治疗全局出发,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与抗肿瘤疗效、患者生存质量及治疗安全性紧密结合,体现“治疗-毒性-管理”一体化的全程管理理念。
本次指南更新还反映了对CIN/FN发病机制的深化理解。传统上,CIN/FN多归因于化疗对骨髓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抑制。然而,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其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呈现多样化,包括免疫介导的骨髓抑制、特定信号通路(如G-CSF信号)的干扰以及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等。新版指南系统梳理了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ADC等不同治疗方式导致CIN/FN的具体机制,强调针对不同机制的鉴别诊断与个体化治疗需求,并首次专门纳入ADC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管理策略,填补了临床空白。
在预防与治疗策略方面,指南对风险评估体系进行了完善,明确了预防性用药的时机与适应证,强调依据患者个体风险进行方案个性化调整,从而优化FN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为了提升临床可及性与实用性,指南形态由传统标准文本延展为便携式口袋书,便于基层与现场使用。
此外,指南引入并推荐了G-CSF-Fc融合蛋白类药物,拓宽了CIN/FN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指南首次纳入G-CSF-Fc融合蛋白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作为预防FN的方案,该药可在每个化疗周期抗肿瘤药物给药结束后24小时后皮下注射,具有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无需按体重调整剂量等优点,从而简化了给药流程,便于临床推广与应用1,2。
图2. 罗素霞教授发言
因“瘤”施策:不同瘤种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与应对之道
1
马军 教授
临床中,面对不同瘤种患者,在开展抗肿瘤治疗的综合过程中,您如何评估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风险?通常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降低该风险并提高治疗安全性?
1
罗素霞 教授
抗肿瘤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尤其是增殖活跃的骨髓造血细胞。系统性评估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并实施分层预防策略,是保障治疗有效性、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由于FN发生后患者感染和死亡风险高,抗生素治疗增加耐药风险。因此,在首次化疗前应进行FN发生风险评估。新版指南建议,在第1个周期化疗前对患者进行FN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疾病类型、治疗目的(根治性化疗、新辅助/辅助化疗、姑息化疗)、患者自身风险因素(年龄、既往化疗或放疗史、肿瘤是否侵犯骨髓等)、化疗方案(药物选择、联合或序贯、剂量强度和密度)1。在第1个化疗周期结束后,以及每个后续化疗周期前均应进行评价,以确定风险分类和治疗目的1。基于FN发生风险,可将化疗方案分为高、中、低风险三个等级:(1)高风险方案:对于化疗初治患者的FN发生率>20%的化疗方案;(2)中风险方案:FN发生率介于10%~20%的化疗方案;(3)低风险方案:FN发生率<10%的化疗方案。
由于肿瘤类型与化疗方案的不同,以及患者自身条件的差异,建议对接受化疗的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以实现个体化预防与治疗FN的目的。新版指南建议接受FN中危化疗方案的患者,如果伴有≥1个患者自身风险因素,应每周期持续使用G-CSF预防,避免中断,除非不再伴有风险因素1。对于高危的患者,建议每周期持续使用G-CSF预防,避免中断,中断使用G-CSF会显著增加患者FN发生风险。Salmon JP等研究发现,继续使用G-CSF预防相比中断G-CSF预防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更低(OR=0.26,95%CI:0.09-0.80)3。
双周化疗方案是消化道肿瘤常用的化疗方案。一项III期研究显示,FOLFIRINOX方案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为45.7%4;另外一项III期研究发现,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FOLFOXIRI与FOLXIRI引发的3-4级中性粒细胞降低的比例分别为50%和28%5。为此,探索有效的手段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CIN/FN的发生率至关重要。一项多队列、开放标签、多中心探索性临床研究(Guard-04研究),探讨了艾贝格司亭α预防结直肠癌/胰腺癌患者接受双周化疗方案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6。结果显示,艾贝格司亭α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胰腺癌患者接受双周化疗方案后的CIN,为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增添了福音。
1
刘基巍 教授
临床中,需从治疗相关因素与患者自身相关因素两大核心维度综合判断,评估核心围绕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FN的发生风险展开,具体评估路径如下:首先,需要明确肺癌相关治疗方案的风险等级。常见的高危方案(FN发生率>20%)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的DC方案(多西他赛+卡铂)、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的CDE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依托泊苷)、托泊替康单药或联合方案等。常见的中危方案(FN发生率10%-20%)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的TP方案(紫杉醇+顺铂)、DP方案(多西他赛+顺铂)、CP方案(卡铂+紫杉醇)、顺铂+长春瑞滨、顺铂+依托泊苷;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的CAV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依托泊苷+顺铂/卡铂等1。即使患者接受中危方案治疗,若存在以下任意一项自身风险因素,需将其风险等级上调,按高危患者标准管理:年龄>65岁且接受全量化疗;既往有化疗或放疗史;曾发生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10d);肿瘤侵犯骨髓;近期接受手术和/或存在开放性创伤;肝功能不全(胆红素>2.0mg/dl);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ml/min);既往发生过FN;肺癌合并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存在慢性免疫抑制状态(如HIV感染、器官移植后);营养/体能状况差;疾病处于晚期阶段;合并心、肺、内分泌等基础疾病1。
对于接受FN高危化疗方案的患者或接受FN中危化疗方案的患者如果伴有≥1个患者自身风险因素等情况推荐使用G-CSF进行一级预防,即首次使用具有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后24-72h使用G-CSF,以预防FN的发生。若患者前1个周期化疗在未预防性使用G-CSF的情况下发生过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事件,则启动二级预防,在第2个周期和后续每周期化疗之前要对患者进行FN风险评估,下次化疗后预防性使用G-CSF。
需要重点关注ADC药物治疗人群的FN预防,目前由于技术限制及工艺等原因,加之以不同种类ADC药物的抗体特异性、连接子的稳定性以及所使用的细胞毒性药物种类差异,仍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是ADC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4%7。在ADC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同时对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总风险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G-CSF。对于ADC药物治疗已经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考虑给予G-CSF进行治疗性处理。
临床诊疗中,G-CSF是预防肿瘤治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标准用药,美国NCCN造血生长因子使用指南及CSCO指南都明确推荐化疗后24小时使用长效G-CSF来进行CIN/FN的预防8,9。目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长效G-CSF主要包括两类: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和新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c融合蛋白(G-CSF-Fc)。这些长效制剂每化疗周期仅需单次给药,不仅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有助于确保化疗方案按既定剂量和疗程顺利实施,从而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图3. 刘基巍教授发言
FN防治方案再升级,第三代长效G-CSF应用潜力初显
马军 教授
艾贝格司亭α采用Fc融合蛋白技术修饰,是全球首个第三代长效G-CSF药物,请您结合临床实践和相关指南,谈谈艾贝格司亭α在FN防治中的优势?
1
刘基巍 教授
艾贝格司亭α凭借独特设计与临床表现,为FN防治提供了更优选择,具体优势可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结构设计优势:作为全球首个G-CSF-Fc融合蛋白,艾贝格司亭α结构设计具有开创性,采用独特的G-CSF双分子设计,增强了生物学活性;通过哺乳动物细胞(CHO细胞)表达体系制备,确保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艾贝格司亭α中的Fc部分不仅通过增加融合蛋白的流体力学直径来延长循环半衰期,还能通过与FcRn受体相互作用促进Fc融合蛋白的摄取循环(FcRn循环),提高骨髓中的药物浓度。实现中性粒细胞的持续释放,减轻化疗药物浓度峰对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因此可以做到早期给药仍然保障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临床疗效显著:艾贝格司亭α可持续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且在化疗后期仍能维持稳定的预防效果,保障化疗剂量强度10,11。
安全性良好:艾贝格司亭α的骨痛、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
使用便捷性高:艾贝格司亭α采用预装式注射器,化疗结束24h后即可给药,每个化疗周期仅需注射20mg,操作便捷2。
经济性突出:艾贝格司亭α已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12。
共识指南推荐:艾贝格司亭α已被《肿瘤相关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13、《NCCN造血生长因子指南2024 V2版》8以及刚刚发布的《CSCO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25)》1列为推荐药物,用于FN预防性治疗。
聚焦科室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策略的探索之路
马军 教授
从科室管理层面,您认为应当采取哪些优化策略来提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水平?
1
罗素霞 教授
构建科室层面科学规范的升白治疗体系,关键在于打通全链条管理环节。首先,应建立规范化的“升白治疗临床路径”。这一路径的制定需要肿瘤科、药学部、护理部等多学科专家团队(MDT)协同合作,在充分整合国内外最权威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出一套覆盖预防性升白(一级/二级预防)和治疗性升白的详细标准。
在临床路径确立后,需要配套建立标准化的培训与教育体系。该体系应根据医护人员的不同层级(新入职、轮转及在岗人员)开展分层培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科室早会、业务学习等常态化机制,持续强化“规范操作”意识,逐步在科室内部形成统一的诊疗标准,确保临床路径的有效执行。
为确保临床路径的规范实施,还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质控监测与反馈机制。将“高危化疗方案一级预防使用率”、“FN发生率”、“升白药物使用合理性”等核心指标,纳入科室日常质控清单。通过信息化手段定期对这些数据进行监控、分析和报告,进行内部讨论和改进。对于疑难病例,则需要定期组织MDT讨论,复盘特定情况下的升白管理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规范意识。
1
刘基巍 教授
构建科学完善的肿瘤支持治疗体系需要从多学科协作、风险评估、感染防控到患者教育形成有机整体。首先,应建立支持治疗多学科(MDT)管理团队。由肿瘤科、血液科、感染科、护理部、临床药师等组成支持治疗专项MDT团队,不同学科医护人员共同对患者进行管理,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治疗管理更规范、更科学。可借鉴“十无病房”(无针、无肿、无痛、无粒缺、无呕、无栓、无漏、无管道、无饿、无忧)理念,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和全流程质量管理。
在MDT团队协作的基础上,需要高度重视肿瘤患者FN的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早期评估和动态评估是预防FN发生的关键,应在首次化疗前进行FN发生风险评估,在第1个化疗周期结束后以及每个化疗周期前均应进行评价,以确定风险分类和治疗目的,并对所有出现FN的病人评估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基于风险评估结果,临床应重点关注肿瘤患者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有效降低FN风险。由于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及生命的重大并发症之一,临床医护人员必须具备充足的感染控制和预防知识以及扎实的实践能力。可根据临床情境制定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人相关感染防控方案。
在完成院内治疗环节后,还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水平。在化疗开始前为病人提供包括书面、口头或基于网络的多形式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FN相关健康教育。由于病人出院前可能预防性接受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因此病人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或感染的风险更可能出现在居家后或者化疗间歇期。医护人员需要告知病人在此期间定时监测体温、复查血常规、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等注意事项,以提高病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依从性和警觉性。
新指南、新起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实践迎来新活力
马军 教授
请谈谈2025版《CSCO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的更新发布对未来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
1
罗素霞 教授
本次指南更新体现了MDT合作与规范化诊疗的推进。更精准的命名有助于强化各学科对病因的共同认知,推动G-CSF合理应用、感染早期识别与干预、风险分层评估等措施的标准化执行。指南对FN的风险等级进行了精细化评估,不仅关注化疗方案本身的风险情况,更全面纳入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65岁、营养状况、肝肾功能、既往治疗史等,实现多维度、个体化的风险评定。根据风险等级划分,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新版指南的发布将促进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新型治疗手段和长期管理策略的研究。这将为未来指南的进一步更新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证据。
1
刘基巍 教授
新版指南明确了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预防、治疗以及不良反应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和方法。详细规定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分级标准,以及FN的定义与风险评估标准,使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有了统一的判断依据。指南高度重视本土研究证据,将国产1类创新药艾贝格司亭α纳入优先推荐。这不仅体现了对国内创新药物的支持,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高效、可及的治疗选择,进一步推动我国抗肿瘤治疗领域的自主创新与发展。新版指南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在行业内形成统一的诊疗规范和标准,促进肿瘤治疗相关学科间的协作与整合。同时,指南的更新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肿瘤治疗领域向更高水平发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秉初心、砺深耕:共绘肿瘤治疗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蓝图
马军教授在总结时表示,2025版《CSCO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的更新发布,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全面提升癌症防治水平”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通过优化支持治疗,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是实现癌症慢病化管理、提升整体生存率的重要环节。此次指南更新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贴合实践需求、更具循证依据的诊疗工具,更将以规范为基、以创新为翼,推动抗肿瘤治疗领域深度发展,最终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优质、更安全的诊疗体验,助力我国癌症防治事业迈向新台阶!
图4. 马军教授总结
专家简介
- 马军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总编辑
- 罗素霞 教授 -
河南省肿瘤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名医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支持与康复治疗候任主任委员
河南省恶性肿瘤(食管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省肿瘤医院机构主任,1期主任
国家药监局及省药监局GCP检查员/CMAC医学与监管科学专委会委员
河南省药学会GCP专业,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科技伦理专业主任委员
河南省区域伦理审查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 刘基巍 教授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尿路上皮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黑色素瘤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抗肿瘤药物研究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大连肿瘤学会会长
从事肿瘤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三十年余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获第四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第三届辽宁名医,大连市政府领军人物,政府津贴获得者,优秀专家称号
参考文献:
1.CSCO抗肿瘤治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25).
2.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说明书.2025年03月19日.
3.Salmon JP, et al. Support Care Cancer. 2019 Apr;27(4):1449-1457.
4.Conroy T, et al. N Engl J Med. 2011 May 12;364(19):1817-25.
5.Falcone A, et al. J Clin Oncol. 2007 May 1;25(13):1670-6.
6.董彩霞, 等. 2025 CONS会议Poster. Guard-04研究.
7.Tan H N , et al.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2025;18(1).
8.NCCN Guidelines,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2024.v2.
9.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1; 26(7): 638-648.
10.Blood (2021) 138 (Supplement 1): 4290.
11.Cancer Res (2022) 82 (4_Supplement): P5-16-14.
12.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
13.刘波,等.肿瘤相关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新药杂志.2025;34(14):1457-1464.
撰写:Myka
审校:Myka
排版:Zelda
执行:Zeld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