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还是超越?中国军工一直被玩梗“摸着鹰酱过河”,这下空警600贴脸正面照出来之后,“鹰酱”算是彻底被摸秃了,就以空警600与美军E2D预警机高度相似的外形,如果涂上美军标志降落在美国航母上,估计美国大兵也一时都分辨不出来。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饱受争议的空警600
外形“撞脸”
对于那些见风就是雨的外媒,看到空警600外形后更是感觉抓到了天大的把柄,叫嚣着中国是在“抄袭”。
可是只要稍稍动脑子想一下就知道,美国的军事装备,有哪一项会轻易让我们抄袭。由于美国对华军事技术封锁,我们实际上连一架E2D预警机都摸不到,更别说拆开了模仿山寨。
不过确实在外观上,不得不承认空警600模仿了E2D预警机。上单翼、双发涡桨和四垂尾,以及背部大圆盘,甚至前三点起落架位置和机翼前缘的三段式除冰条都一模一样。
但这些都仅仅只是外观趋同,形似而神不似。这些E2系列舰载预警机的经典特征,尽管在空警600身上都能找到。但却并非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意,而是航母舰载机的严苛物理规律,决定了最优解往往只有一个。
低速起降的稳定性要求和紧凑的折叠尺寸,以及雷达天线的最佳布置,还有发动机的功率需求等等,所有这些限制条件框在一起,最终画出的就是E2和空警600共同的样子。
这既是工程学上的“趋同”,也是我国军工对实用主义和稳定性的认可。既然E2已经走出了这样一款舰载预警机外形设计的稳定道路,我们为何还要只为了标新立异而冒风险呢。
对于我军来说,目前能尽快满足福建舰航母的舰载预警需要才是最关键的。而且空警600作为预警机,在雷达和数据链指挥系统上的技术水平,才是我们真正要看重的,也是我们自主研制能力的体现,这部分光靠看外形可看不出来。
背后可是中国军工历经十多年,对舰载固定翼预警机的艰难研制才实现的。
无奈之举
实际上早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还是以“瓦良格”号的身份驶入大连港接受改造之前,中国军工就已经在研究,如何解决舰载预警直升机的问题了。但是最初的答案很无奈,用直18Y预警直升机代替。
相比于固定翼预警机,预警直升机也不是完全不能用,可它就像一个“近视眼的哨兵”,探测半径不到200公里,滞空时间也仅有2至3个小时,甚至遇上个稍微恶劣一点的海况,也只能乖乖待在机库。
而这也一直是辽宁舰和山东舰,在面临战力提升时的一大痛点。当然这也和它们是滑跃起飞航母,没有弹射器无法起飞舰载固定翼预警机有关。
可我国终究要造直通式甲板带弹射器的航母,福建舰甚至直接一步到位上了电磁弹射,这些太需要一架如同E2D鹰眼的固定翼预警机了。
然而舰载固定翼预警机技术壁垒极高。之前全球只有一家公司能造,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它旗下生产的E2“鹰眼”系列预警机,独霸全球航母甲板长达半个多世纪,法国唯一的一艘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号称“法兰西荣耀”,哪怕舰载战斗机可以用自家的阵风M,预警机也要买美国的E2C和E2D预警机。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更是想买,但苦于兜里没钱。甚至还有日本哪怕没有正经的航母,却早就持续大量购买装备了E2C和E2D系列的预警机。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想买肯定是不可能的,面对紧迫的战备需求和时间窗口,中国军工选择了最务实、最高效的道路,深度参考E2预警机成功的气动布局外形,承认对手优秀的同时,重点研发我们自己的雷达、航电,以及材料和体系融合。
务实选择
于是按照这样的想法,我国军工部们早在2009年就搞出了一款类似的JZY01验证机。这款飞机尽管以体格较大的运7运输机作为平台进行研制,也确实是模仿的E2预警机外形,但整体重量过重,许多细节也考虑的不到位,因此并不适合上舰的需求。
最后重新设计了运载平台,缩小机体和机翼尺寸,并配合两台涡桨6C发动机搞出的空警600,才真正体现出了我国舰载预警机的独特设计和细节升级。
就比如空警600采用的2台涡桨6C发动机,尽管和E2鹰眼系列采用的是2台劳斯莱斯涡桨发动机,都是属于单台5000马力级的涡桨发动机。
但空警600的六叶复合材料螺旋桨,在效率和噪音控制上,优于E2D的八叶桨。还有垂尾设计也体现着中国智慧,空警600采用的是“上长下短”的倒梯形四垂尾,而E2D则是“上短下长”。
我们的设计不仅能提供更大的操纵力矩,而且在电磁弹射起飞的大仰角状态下,尾部也更不易擦碰甲板,安全性更高。甚至空警600的机头雷达罩也明显更大更饱满,里面不仅塞满了更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能够提供对前方空中目标更精确的探测能力,而且为后续升级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当然对于舰载预警机而言,背部的大盘子雷达,也就是预警机的主雷达才是更关键的。如果说外形有几分相似,是空警600对E2D预警机的模仿,那么“内在”的较量,就是一场空警600对E2D彻头彻尾的“降维打击”。
全面超越
表面上看都是大圆盘子,可实际上E2D使用的还是机械旋转的APY9双面阵雷达,虽然也算先进,但本质上仍然属于“机械扫描”的范畴。
优势是技术成熟,但扫描速率、多目标跟踪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都存在物理上限。但空警600搭载的却是新一代数字式有源相控阵,采用了氮化镓材料作为收发组件。
氮化镓元件在功率密度、效率和耐高温能力上,都要远超E2D雷达使用的砷化镓材料。这意也味着空警600的雷达探测距离会更远,保守估计对常规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能超过650公里,相比之下E2D只有约为550公里。
但更恐怖的还不是探测距离更远,而是空警600拥有更强的多目标处理能力,能同时跟踪、识别300至500个目标,从而为航母编队撑起一把前所未有的“空中保护伞”。
甚至识别精度与识别率极高,连隐身目标都不放过。据说在强电磁干扰下,目标识别率可达90%,远超E2D的60%,恐怕十分钟之内揪出F35也并非虚言。
在基础性能上空警600的飞行速度可达700公里每小时,高于E2D的600多公里时速。3000公里的航程也超越了E2D的2700公里,作战半径自然也能更大一些,甚至滞空时间6至8小时,也略微高出了E2D的6小时续航,感觉就是给E2D搞的针对性提高。
不过这些都不算最影响战力的,真正的核心就是空警600机腹下方,那个整流罩里装的中国版CEC“协同交战系统”。
这套系统是真正的力量倍增器,它让空警600不再是孤立的“空中雷达站”,而是整个航母编队的“神经中枢”。不仅能实时融合来自歼35隐身战机和歼15T舰载机,以及055大驱等平台的所有信息,形成一个统一且精确、即时的战场全景图。
而且空警600如果在500公里外发现敌机群,它甚至无需自己引导攻击,只需要将数据通过高速数据链瞬间分发给位于静默状态的歼35机群。
而歼35在全程不开雷达的情况下,根据空警600的指令,就能悄然发射霹雳15等超远程空空导弹,实现A射B导的超视距绝杀。这种能力尽管美国的E2D也有,但明显空警600更有后发优势,因此空警600不是抄袭而是超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