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中这沉甸甸的稻谷,可不是普通食用粮,而是杂交水稻的母本‘芯片’。”9月7日,施甸县仁和镇土官村种植户何光龙一边忙着组织工人抢收水稻,一边介绍自己的种植情况。
金秋时节,滇西大地稻浪翻滚。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育基地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走进何光龙家的繁育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连片的稻田被染成金色。不远处,机声隆隆,到处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收割、装袋、拉运,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何光龙从事水稻亲本繁殖已有7年,凭借丰富的经验,他把自家的基地打造成当地的“高产样板”。“你看这片田,亩产700多公斤,细算下来,今年的产值可达150万元。”看着满眼金黄,何光龙笑意盈盈。
施甸县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与优质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水稻亲本繁殖的“天然温床”,“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曾为施甸县题词——“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
多年来,当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亲本繁殖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目前,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每年用种量约220万公斤,今年在施甸县3900多亩的繁育田里可产180多万公斤亲本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5%。
“目前,已有31家企业进驻,包括安徽兆和种业、湖南兴隆种业等,共培育78个亲繁品种。”施甸县农业种业发展中心助理农艺师周榆越介绍,今年水稻亲繁亩产在480公斤以上。
作为杂交水稻的“母体”,亲本种子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杂交稻种产能,更维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施甸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水稻种子的丰收,不仅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以实实在在的产能,为攥紧中国种子、推动种业振兴注入了坚实的“施甸力量”。
瞿柯楠 杨磊 杨林元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