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有云:“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
说得太多,容易暴露短板;交浅言深,常常招来祸患。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不是无话不谈,而是话不说满、留有余地。
懂得适时沉默,守住口德,便是守住自己的福气。
1、人的祸端,往往从一张嘴开始
《增广贤文》有言:“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言多必失,语多招灾。
管不住嘴的人,终究要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智囊》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嘉靖年间,浙江有位富商李员外,家财万贯却生性爱炫耀。
每逢宴饮,必高谈阔论,将家中隐私、生意往来尽数道来。
某年元宵,李员外在家中设宴,酒过三巡又开始夸耀:
“近日得了一批南洋珠宝,价值连城,就藏在书房暗阁之中。”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席间有个远房亲戚张生,平日游手好闲,欠下巨额赌债,闻言顿生邪念。
当夜三更,张生勾结匪人,轻易窃得珠宝。
李员外报案后,官府根据他当日宴席上的描述,很快锁定了张生。
虽然最终人赃并获,但珠宝已被变卖大半。
更可悲的是,此事传开后,生意伙伴纷纷疏远李员外,认为他口风不紧,不可深交。
不过几年,李家基业尽毁。
《格言联璧》里讲:“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说话不经过大脑,伤人又伤己,再顺的人生也会被口无遮拦拖累。
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行,懂得收敛口舌,才能避免祸端找上门来。
有些话只适合烂在肚子里,做人要懂得藏拙。
2、你说话越少,别人越尊重你
《道德经》有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说得越多,分量越轻;话说的越少,反而更有分量。
智者惜字如金,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明白言语的分寸。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位著名的教授陈寅恪。
他平日沉默寡言,但在学术上造诣极深。
每次上课,他总是缓缓步入教室,先将拐杖靠在讲台边,然后静静地看着学生。
课堂常常先沉默三五分钟,待全场肃然,这才开始讲课。
奇怪的是,越是如此,学生越是敬重。
当时学校里有位年轻教师,能言善辩,喜欢在茶会上高谈阔论。
每每争论时,总要说到别人无话可说才罢休。
久而久之,大家见他来了就纷纷找借口离开。
而陈寅恪先生虽然话少,但每出一言必鞭辟入里。
他从不参与无谓的争论,若是遇到不同见解,也只是微微一笑。
后来在西南联大,陈寅恪被公推为学术泰斗,而那位善辩的教师,终因言多失和,被调往分校。
《论语》里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话说得太多,会显得廉价。
说得越少,别人反而越是把你当回事。
为人处世,说话留三分,既是给别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体面。
3、搞好关系的秘诀:话说三寸,留点边界
《警世通言》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再好的关系,也要留有分寸;再近的距离,也要保持边界。
把话说得太满,容易让自己没有余地。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村里的张婶是出了名的会处关系,邻里间有矛盾都爱找她调和,可她从不多嘴,更不越界。
李家媳妇和婆婆拌了嘴,哭着来找张婶诉苦,把婆婆的不是翻来覆去说。
张婶静静听着,递过帕子,只说:“娘俩哪有隔夜仇。”
既不指责李家婆婆,也不顺着媳妇骂街,点到即止。
有回王家想借赵家的牛耕地,托张婶去说和。
张婶找到赵家,只说“王家春播急着用牛,问您这边方便不”,也不追问赵家不愿借的缘由。
赵家婉拒后,她回王家只传了话,半句不添自己的评判。
村西的刘嫂爱打听别人家事,常拉着张婶问“李家存了多少粮”“赵家小子谈亲事没”。
张婶都笑着打岔:“各家有各家的日子,咱们管好自己就好。” 从不多接话,更不嚼舌根。
村里人人都愿和张婶来往,说和她相处舒服不别扭。
《朱子治家格言》里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把握说话的分寸,就是把握人生的边界。
人与人之间,最怕没有界限感。
把什么话都说尽,既是给别人压力,也是给自己挖坑。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控制倾诉欲,保持适当的距离。
《周易》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人生海海,会说话是一种能力,能闭嘴却是一种智慧。
与其喋喋不休惹人厌烦,不如惜字如金赢得尊重。
说话留余地,就是给福气留空间;言语有边界,也能守住人生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