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样的句子放在今天,再合适不过。一个年轻的韩国警长,在漆黑的海边,把自己的救生衣脱下来给一名七十岁的中国老人,自己却永远没能上岸。李宰硕,34岁,仁川海警署的一名警长。那一夜,他跳入海水,用生命为另一个生命打开了出口。老人活了,他却沉没在冰冷的浪涛里。六个小时后,才被人找到,已经没了呼吸。有人说英雄不过是普通人挺身而出的一瞬间,可这一瞬间,往往比一生更闪耀。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第一时间发声,表达沉痛哀悼,称他“舍己为人,用生命彰显崇高的职业操守和人道主义精神”。中国老人得救了,但这份代价,沉重到让人心口发紧。韩国总统李在明发来唁电,追授他大韩民国玉条勤政勋章,称他“在漆黑的夜色中毫不犹豫地跳入滩涂”,永远铭记制服英雄的献身精神。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此表态,一个邻国的使馆如此感念,足以说明:这是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芒。
更让人动容的是,这并非孤例。就在几个月前,一艘韩国渔船在恶劣天气下沉没,韩国海警请求中国援助,中国海警冒着七级风浪,两个多小时把八名韩国人全部救了出来。济州道知事吴怜勋后来专程到中国领馆致谢,还提议授予中国海警“荣誉道民”的称号。一次是中国人遇险,韩国警长舍生救人;一次是韩国人沉船,中国海警不顾危险救起全员。这种互相托付生命的瞬间,比任何外交辞令更有力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背景:过去几年,中韩关系并不好看,甚至可以说跌宕起伏。尹锡悦时期,韩国政坛一些人热衷抹黑中国,把中国描绘成威胁,炒作所谓间谍、太阳能设施“毁林”之类的荒唐说辞,甚至把自己的执政失败甩锅到中国身上。这种表演,除了让两国关系冷到冰点,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如今尹锡悦下台,正面临司法清算,而新一届政府开始释放不同信号。李在明就公开批评反华集会,直言这是在侮辱特定国家游客,警告说这种行为会直接伤害双边关系。这个态度,在前任时期几乎不可想象。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李宰硕警长的牺牲,带来的不只是悲痛,还有一种修复人心的温度。有人说,国际关系都是冷冰冰的利益交换,但事实是,善意和勇气才是跨越隔阂的语言。一个年轻人用生命换回一位中国老人的平安,这样的故事会在人们心底留下印记。它让人们看到,除了政治的算计,民间还有真诚,还有可以共情的温度。
对中国人而言,我们讲究恩怨分明。有人妖魔化、抹黑,那必然迎来坚决反驳;但有人舍命相救,那就应该被永远铭记。除了官方的致敬之外,或许我们还能做更多。比如邀请他的家人访华,当面表达感谢。让他们知道,这个年轻人的勇敢,在邻国人民心中,也被看作真正的英雄。
两千多年的交往史证明,中韩是最接近的邻居,血脉、文化交织,本该是相互理解的伙伴。偶尔的杂音,只是少数人政治操弄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全部。李宰硕的名字,会在中韩两国的心底留下刻痕。他短暂的一生,如同烛光,却照亮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善意。
或许,这才是我们需要铭记的意义:在风雨飘摇的国际关系里,总有一些真诚的善举,让人看见希望。一个年轻的韩国警长,用行动告诉我们,善意比偏见更有力量。人心换人心,这是比任何条约更长久的纽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