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eternallj
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HSPCs)维持血液系统稳态和免疫功能,其核心特征包括休眠(dormancy)、端粒维护以及自我更新能力。衰老导致这些特征逐渐丧失,表现为干性下降、端粒不稳定以及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CH)的出现。已有NASA “双胞胎研究”提示长期低地轨道(LEO)暴露会引起免疫失调、端粒改变和炎症反应,但HSPC层面的直接证据一直缺乏。
2025年9月4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Catriona Jamieson团队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了文章Nanobioreactor detection of space-associated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aging。他们与 NASA 和 Space Tango 合作,开发了三维纳米生物反应器(nanobioreactor),结合荧光标记的细胞周期监测系统 FUCCI2BL 与 AI算法,在国际空间站上实现了人源骨髓CD34⁺HSPCs的实时动态追踪。实验基于四次 SpaceX补给任务(SpX-24 至 SpX-27),在轨培养时间为 32–45 天,返回地面后进行功能学检测与多组学分析。
![]()
研究设计的关键在于:一方面,纳米反应器通过自体CD34⁻基质细胞重建骨髓微环境,从而在空间条件下长期维持HSPCs的存活;另一方面,FUCCI2BL报告系统与AI成像分析提供了细胞周期动力学的量化指标,使得在轨监测成为可能。
结果显示,空间环境显著加速了HSPCs的衰老表型。首先,FUCCI2BL成像表明干细胞休眠显著减少,细胞周期转运加快。功能学检测进一步确认了克隆形成能力和再传代能力下降,并伴随ADAR1 p150自我更新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其次,全基因组测序与转录组分析揭示,端粒维护相关基因(如 CST-POLA 复合物成员)下调,提示端粒复制不稳定;线粒体基因表达谱和代谢途径显著改变,IL-6 等炎症因子上调,而干扰素通路下调,表明微环境应激反应失衡。更为关键的是,WGS发现了大量C→T突变,与APOBEC3C脱氨酶活化一致,并检测到多例 CH 相关基因突变(ASXL1、CEBPA、KMT2A 等),提示太空环境加速获得不利克隆事件,具有潜在的白血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探讨了太空诱导衰老的可逆性。实验表明,当这些衰老的HSPCs与年轻来源的骨髓基质细胞(HS-27A)共培养时,其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部分恢复,并伴随ADAR1水平的回升及炎症信号下调。这提示微环境干预可能成为缓解太空相关HSPC衰老的潜在策略。
总体而言,本研究首次在空间条件下结合功能学和多组学手段,提供了太空环境加速造血干/祖细胞衰老的直接证据。其机制涉及端粒维护障碍、干性丧失、线粒体应激、炎症失衡及 APOBEC3 相关的突变积累。该发现不仅为深空探索任务中航天员的长期健康保障提出了挑战,也为理解地球上造血干细胞衰老、克隆性造血及白血病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型。
![]()
图解: 与地面对照相比,国际空间站(ISS)任务显示,太空飞行会加速造血干/祖细胞(HSPC)衰老的典型特征,包括:在人工智能驱动的 FUCCI2BL 干细胞生态位纳米生物反应器中休眠减少、自我更新再传代能力及 ADAR1自我更新相关基因表达下降、端粒维持受损、线粒体应激反应增强、APOBEC3C 活化,以及获得性克隆性造血突变的出现。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5.07.013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
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BioArtMED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BioArtMED所拥有。BioArtMED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