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快来看笑话!985 高校的优秀硕士论文把 1949 年写成 1049 年,这是穿越了还是故意考验读者智商?”
9 月初,一则吐槽帖在学术圈炸开了锅。武汉大学 2021 级硕士杨景媛的毕业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被网友扒出满纸荒唐错,却顶着 “优秀毕业论文” 的光环助她成功保研,在知网上的下载量更是飙到 31 万次,稳居武大论文榜首。
更魔幻的是,这篇错漏百出的论文在 9 月 10 日突然下架,不到一天又悄悄上架,操作之迷幻让全网看傻了眼。
这哪是论文?分明是 “学术错题本”
咱们先来品品这篇 “神作” 的精彩错误。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论文里居然把 “1949 年” 写成 “1049 年”,硬生生让新中国提前诞生了 900 年。有网友调侃:“这是发现了平行时空的历史吗?建议申报史学新发现!”
法律专业的同学更看懵了 —— 论文里大谈特谈 “2001 年《离婚法》”,可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根本没有这部法律,婚姻相关事务一直由《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范。这凭空造法的操作,连法学本科生都直呼 “学不会”。
经济学领域的错误更是不忍直视。把 “母职惩罚”(指女性因生育受到的职场歧视)翻译成 “Outside Option”(外部选择权),明显是机翻没校对的结果。西南地区某高校经济学院讲师刘婧直言:“我指导的本科生论文都没这么多低级错误,这水平连预答辩都过不了”。
数据造假更是触目惊心。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时,硬是把 2021 年的报告改成 2018 年的;印度国家家庭健康调查显示乡村家暴率 36.1%,到了论文里就变成 28.3%,图表和文字结论完全对不上。有较真的网友扒出原始数据对比,发现多处关键数据被刻意修改以贴合预设结论,简直把学术研究当成了 “数据填色游戏”。
最讽刺的是,这篇错误连篇的论文不仅通过了层层审核,还被评为 “优秀毕业论文”,帮杨景媛顺利保研。
现在,《中国新闻周刊》亲自下场,采访多位高校专家,结论一致:这种论文,本科生都过不了,别说硕士了!
更夸张的是,它在知网上的下载量高达 31 万次,在武大所有论文中排第三,还是前十名里唯一的硕士论文。网友们吐槽:“这下载量怕是都来自吃瓜群众吧?堪称年度学术笑话合集”。
下架又上架?武大玩起 “学术魔术”
9 月 10 日上午,有媒体发现这篇争议论文突然从知网下架,正当大家以为学校要严肃处理时,反转来了 ——9 月 11 日凌晨,论文悄咪咪地又上架了,连 31 万次下载量都原封不动保留着。
这波谜之操作让全网炸了锅。
记者追问知网客服,得到的答复是:“撤下论文需要作者联系学校出撤稿函,具体情况不清楚”。
而武大研究生院的回应更敷衍:“刚接到消息,正在核实”。
两边踢皮球的态度,让网友们怒了:“这是学术问题还是过家家?下架又上架是在测试舆论反应吗?”
有熟悉学术流程的教授透露:“正规论文下架必须学校职能部门出面备案,哪能这么偷偷摸摸操作?这背后肯定有鬼”。更让人不解的是,武大早在 8 月 1 日就宣布组建工作专班调查此事,可直到论文下架又上架,调查结果连个影子都没有。
网友们嘲讽:“这专班是在摸鱼还是在研究怎么公关?”
沉默,成了武大最响亮的回应,真的“振聋发聩”!
更戏剧性的是当事人杨景媛的反应。7 月底败诉后,她高调晒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录取通知和法考通过证书,还放话 “肖某某去哪我就去哪举报”。这种毫无悔意的态度,配上问题论文带来的保研福利,让网友们质疑:“这到底是学术深造还是特权游戏?”
从李红良到杨景媛:武大的 “学术宽容” tradition?
老网友们很快就联想到武大过往的学术丑闻。
2018 年,该校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团队被曝论文造假,21 篇论文存在图片误用、数据不严谨等问题。可最终处理结果只是 “暂停申报项目两年、暂停招生两年”,学校始终否认 “造假” 说法。
对比之下,杨景媛事件的处理节奏简直如出一辙 —— 先拖后磨,用 “调查中” 三个字敷衍公众。有网友整理出 “武大学术宽容榜单”:“图片误用 = 暂停招生,论文满篇错 = 顺利保研,寒门学子小错 = 延期毕业”。这种鲜明对比,让公众对 985 高校的学术公正产生严重质疑。
更让人心寒的是杨景媛的教育背景。她本科就读于某民办三本院校,却能保研进武大,如今又拿着问题论文申请到香港的博士名额。
而不少网友分享身边事:“我们实验室博士为了数据准确,通宵重复实验十几次;寒门学子熬秃了头写的论文,却因为小瑕疵被反复刁难”。
这种强烈反差,让事件超越了单纯的学术不端问题。有网友尖锐指出:“当关系比才华重要,当纠错机制比错误本身更敷衍,受损的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声誉,更是整个教育公平的根基”。
全网 “学术质检”:网友比教授更认真
面对校方的沉默,网友们自发组成了 “学术质检团”。
武汉大学吧的网友发起 “论文找茬” 活动,短短几天就扒出更多离谱案例:某篇研究女性外貌焦虑的论文,用 “头发稀疏、挺着大肚子” 等人身攻击词汇;某篇分析豆瓣小组的论文,仅采访 20 个朋友圈好友就敢下结论。
网友们开发出论文数据核验工具,整理出学术不端举报流程图,甚至有法律专业网友提供免费咨询。这种民间自发的监督力量,比官方审核机制更高效。有网友自嘲:“现在看武大论文跟开盲盒似的,不知道下一个‘神作’会有什么惊喜错误”。
这场风波也让武大学子深受其害。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吐槽:“求职时 HR 特意追问论文真实性,就因为这篇‘神作’,我们集体背锅”。但也有学生坦言,学校确实存在 “重数量轻质量” 的倾向,“导师一年带十几个学生,哪有时间认真指导?”
截至发稿,武汉大学仍未公布调查结果。但这篇 31 万次下载的 “问题论文”,已经成了全网围观的学术奇观。
大学可以犯错,但不能失魂。
希望这一次,武大能挺直腰杆,不是用沉默,而是用真相,回应这个时代对学术尊严的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