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企业家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莜面村:明明都是预制菜,还卖得那么贵,实在太恶心。
这话说的一点毛病没有。
毕竟,西北的“贵”一直都是出了名的。
一个馒头21块,小花卷33,一碗豆腐汤甚至卖到69元,被不少网友调侃是“月薪两万都吃不起的店”。
但让人想不通的是,骂的人越多,来吃的人反而更多。
这样一家被称为“穷人止步”的餐厅,为什么还能天天保持客满的状态?
西贝,到底靠的是什么在撑门面?
西贝的争议与火爆
关于西贝的争议几乎就没有断过。
21元的馒头、33元的花卷,确实让不少消费者觉得难以接受。
有顾客在社交平台吐槽:“点了160多元的牛大骨,结果150元是骨头,肉不到10元。”
外卖平台上,一份葱油生菜(小份)标价16.9元,西贝面筋29.9元,这样的价格确实比普通餐厅高出不少。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宣传与体验的反差。
西贝常以“昆仑山下小麦、古法发酵”来包装高价菜,可不少消费者尝过之后表示“不如小区馒头”。
有网友直言,西贝的普通菜“价比五星无差异”,但味道和服务却跟不上。
2020年深圳门店收5元茶水费的事,还引来了“不尊重消费者”的质疑。
可有意思的是,吐槽归吐槽,西贝门店的客流却一点没受影响。
2024年五一假期,一线城市西贝门店等位超30分钟,热门店甚至要等3小时以上。
2023年集团营收超62亿元,单店平均业绩1500万元,这样的成绩在中餐行业相当亮眼。
到了2025年暑期,西贝家庭带娃就餐客流突破230万,同比2024年上涨25%。
这种“越骂越火”的现象,在2025年9月的预制菜风波中体现得更明显。
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后,西贝股价下跌,可当他们推出“罗永浩菜单”、开放后厨参观后,订单量反而暴涨210%。
抖音上“我在西贝抓预制菜”挑战赛吸引5.2万人参与,最高单条视频获赞230万。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藏着西贝成功的密码。
西贝的吸引力法则
现在人出去请客,最怕的就是“选的地方没档次”或者“菜不好吃丢面子”,西贝刚好抓住了这个心理。
就拿它家的“草原奶香馒头”来说,不只是个普通馒头,包装上特意强调“用昆仑山下当年新麦,加草原牛奶发酵”,还做成圆润的云朵造型,端上桌时用木质托盘装着,连热气都带着“精致感”。
这种把普通餐食和“消费升级仪式”绑定的做法,让西贝成了很多人请客、家庭聚餐的“安全选择”。
你想啊,请朋友或者长辈去,说“去吃西北特色的精致菜”,对方会觉得被重视。
自己作为请客的人,也不用怕选的地方没名气、菜不对味,毕竟西贝的品牌认知摆在那。
西贝2025年发布的消费报告里就提到,有68%的顾客选择西贝聚餐,是因为“不用担心踩雷,还能体现对客人的重视”。
这种精准匹配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设计,比单纯打“高端牌”管用多了。
毕竟不是要多贵,而是要让双方都觉得“有面子、没压力”。
不仅如此,西贝还抓准了当代人吃饭的两大“刚需”:宝妈要“吃得安心”,上班族要“吃得放松”。
西贝几乎每次宣传都要提“西北有机农田直供蔬菜”“内蒙古草原自然放养牛羊”。
甚至在门店显眼位置贴出食材溯源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牛羊肉从牧场到屠宰的全过程。
在面对每天被KPI压得喘不过气的上班族来说,西贝的门店环境就是个“情绪出口”。
你进去会发现,店里的灯光是暖黄色的,不会太亮也不会太暗;服务员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甚至你要是一个人吃饭,他们还会主动给你拿本杂志。
这种“被尊重、不被打扰”的感觉,是很多快餐厅给不了的。
更何况,西贝对有娃家庭来说,简直是“带娃吃饭救星”。
店里不仅有专门的儿童区播放动画片,还免费提供小份冰淇淋;更贴心的是,连孩子弄脏的围兜,服务员都会主动拿去清洗。
而且,西贝家的儿童餐就有30款,不光有简单的蛋羹、面条,还有原切牛排,蔬菜小饼,就连调味都减少了盐和糖。
还有餐具也实用的是安全标准的硅胶材质,不怕摔。
不仅如此,西贝还有着全年不重样的特色活动,让消费者总惦记着“该去西贝打卡了”。
而且这些活动可不是随便办的,西贝2024年《营销年报》里写得很清楚,“通过季节性、节日性活动,培养消费者‘特定时间吃特定菜品’的习惯”。
虽说西贝靠精准策略圈了不少粉丝,大家愿意为“稳定口味、舒服体验”买单,但有个问题始终绕不开,就是性价比的问题。
要是长期不管这些声音,麻烦可不小。
毕竟现在餐饮选择这么多,要是消费者总觉得“不值”,慢慢就会转去别家。
尤其是对价格敏感的大众客群,一旦失去他们,西贝的“客流神话”可能就撑不住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争议还会影响品牌口碑,比如2024年上半年,西贝贵的相关话题在微博的负面讨论量就有12万条,比2023年同期多了5万条。
面对这些绕不开的挑战,西贝其实早就开始行动了,2024年就启动了一系列调整,试图在“高端定位”和“大众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
其实西贝这事儿,不只是一家餐厅的经营问题,背后藏着的是现在消费市场的大趋势。
“实惠导向”和“体验导向”两种消费观的碰撞。
你看网上讨论西贝,总能分成两派:一派说“吃饭就是吃饱,超市2元馒头比21元的香,西贝就是收割智商税。
另一派则觉得“花点钱买个安心环境、健康食材,不用自己做饭收拾,值了”。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本质上是大家对“吃饭的价值”定义不一样了。
所以说,争论“西贝值不值”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消费市场的分层问题,也推动着整个餐饮行业去思考。
怎么在“赚钱”和“兼顾大众”之间找到平衡?怎么让每个消费者都能有“吃饭的体面”?
要是能想清楚这些,才是西贝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最大价值。
所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市场当下的一个状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