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这句出自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论断,乍看之下似乎冷酷无情,却揭示了人类社会运行的根本动力。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斯密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人类自私的本性与市场经济的繁荣联系起来,构建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经济理论体系。这句名言不仅概括了斯密对人性的基本判断,也成为理解其经济学思想的关键钥匙。
在《国富论》中,斯密进一步阐述道:“我们必须先承认人类自利的本性,然后通过'无形的手'引导他们去关注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达到一个他们本没想到要达到的目的。”
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个体自私行为如何促进公共利益——正是斯密经济学说的精髓所在。本文将围绕这句经典名言,探讨亚当·斯密的生平、思想体系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亚当·斯密的生平与学术历程
早年教育与思想萌芽
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723年6月5日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柯卡尔迪(Kirkcaldy),父亲是当地的海关官员,但在斯密出生前就已去世。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斯密,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14岁时,他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主修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以及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期间,哲学教授弗兰西斯·哈奇森的自由主义精神给予斯密深刻启发,培养了他对自由和道德的思考。
1740年,17岁的斯密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深造。然而,他对牛津陈旧的教学体系深感失望,这段经历反而强化了他自学的决心。在牛津期间,他广泛阅读各类经典著作,为日后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术生涯与著作创作
1751年,斯密回到格拉斯哥大学担任教授,先后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他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很快使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1759年,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这部伦理学著作为他赢得了学术声誉。书中提出的“同情心”理论——人类具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看似与其后来“人天生自私”的观点矛盾,实则构成了斯密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
1764年,斯密辞去教授职务,担任一位年轻贵族的私人教师,陪同其游历欧洲大陆。在法国期间,他结识了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并与重农学派经济学家深入交流,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经济思想。回国后,斯密隐居家乡,潜心撰写经济学巨著。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诞生。
晚年与学术遗产
1787年,斯密出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但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790年7月17日,这位终身未婚的学者在爱丁堡逝世。临终前,他坚持将未完成的十几部手稿付之一炬,体现了他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
斯密去世后,他的思想却愈发闪耀光芒。他因《国富论》而被尊为“古典经济学之父”和“现代经济学之父”。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理论家——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弗里德曼——的思想中都能找到斯密的印记。尽管后世对其理论有各种解读甚至误读,但无人能否认他对经济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7。
“人天生自私”的理论内涵
人性观的经济学表达
“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这一论断首次出现在《国富论》中,是斯密对人性本质的直白表述。他认为自私并非道德缺陷,而是人类与生俱来且不可改变的特性,是驱动经济行为的根本动力。斯密指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然而,斯密的人性观并非如此简单。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同样强调人类具有“同情心”——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构成了斯密思想体系的完整人性观:人既自私又具有有限的利他倾向,而市场经济正是建立在这种复杂人性基础上的精巧机制。
“看不见的手”:自私与公益的奇妙转化
斯密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自私如何转化为公益。他在《国富论》中写道:“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这种转化机制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
斯密以生动的例子说明这一原理:“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生产者追求利润的行为无意中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投资者寻求回报的动机推动了经济发展;商人追逐财富的过程创造了就业机会。正是无数个体的自利行为,通过市场交换这一中介,自发形成了促进公共福利的秩序。
对传统道德观的挑战与超越
斯密的观点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道德观构成了挑战。传统观念将自私视为罪恶,提倡利他主义;而斯密则认为,试图压制或否认人性的自私面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关键在于设计适当的制度——特别是自由市场和法律框架——将自私动力引导至有益社会的方向。
这种思想具有革命性意义:它意味着社会繁荣不需要依赖人们的道德觉悟,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让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自动促进公益。这一见解为现代市场经济奠定了伦理基础,也解释了为何在道德并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中,市场经济仍能创造空前繁荣。
自私理论的经济学应用与案例
分工理论:自私驱动的效率革命
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就以制针工厂为例,展示分工如何将生产效率提高数千倍。他观察到,当每个工人专注于单一工序时,既提高了熟练度,又节省了转换工序的时间,还能促进专用工具的发明。这种分工深化的动力正是人们对更高收入的追求——自私动机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经济中,分工理论的应用更加广泛。以直播电商为例,一个成功的直播团队通常包括主播、选品专家、运营人员、场控、客服等多个专业角色。极致分工创造了惊人的商业效率,如头部主播单场销售额可达数十亿元。小微企业同样可以应用这一原理,将业务流程拆解并专注于最具竞争力的环节。
斯密认为,市场价格是协调无数自私个体行为的信号系统。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吸引更多生产者进入;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促使资源转向其他领域。这一过程不需要中央计划,完全由追求自身利益的市场参与者自发完成25。
现实中有无数例证。网约车平台通过动态定价平衡供需:雨天加价既激励更多司机上路,又筛选出真正急需用车的乘客。同样,疫情期间口罩价格飙升,迅速吸引了大量企业转产,短期内解决了供应短缺问题。这些案例都验证了斯密的观点:价格机制是比行政命令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斯密猛烈抨击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成本绝对低的领域,通过交换实现双赢。这一理论为全球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当代跨境电商的崛起完美诠释了这一原理。中国的SHEIN凭借全球供应链和精准大数据选品,成为最成功的跨境电商之一,2022年营收达227亿美元。它验证了斯密的预言:当商品、资本、信息自由流动时,财富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消费者的自利选择——追求物美价廉的商品——无意中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优化配置。
斯密的理论也面临诸多批评。最主要的是“市场失灵”问题:当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时,“看不见的手”可能失效。2008年金融危机就被视为不受约束的自利行为导致的恶果。
此外,过度分工可能导致劳动者“思想呆板”,贫富差距扩大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这些问题在斯密时代已现端倪,在今天更为突出。斯密本人也承认,纯粹的自利假设是对复杂人性的简化,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动机更为多元。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假设提出了修正,发现人类行为既包含自利动机,也有公平偏好、利他倾向等。神经经济学研究则显示,帮助他人也能激活大脑的奖赏中枢,说明利他行为同样符合广义的“自利”定义。
现代经济学家更强调制度设计的重要性。良好的法律框架、市场监管和社会规范,能够引导自利行为产生积极效果,抑制其破坏性一面。这种“有管理的市场经济”思想,可以视为对斯密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结语:自私与文明的辩证法
亚当·斯密的“人天生自私”论,看似冷酷却蕴含深刻智慧。它告诉我们:文明进步不需要依赖人性的完美化,而应通过明智的制度设计,将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动力转化为创造繁荣的积极力量。正如斯密指出的,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服务到最大时”,尽管主观上没有想到为社会作贡献,客观效果却是“为社会、为集体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在全球化面临挑战、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重读斯密的经典名言,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也为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思想资源。自私或许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天性,但如何引导这种天性服务于更美好的社会,则是永恒的智慧课题。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