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到7月初,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飞鸟”号试验舰在日本海域完成了一次电磁轨道炮的实弹打靶测试。9月10日,日本防卫省下属的装备厅(ATLA)通过社交媒体高调宣布这一消息,并配上了现场测试的照片,展示了这款电力驱动武器系统在海上精准打击目标的全过程。
日本防卫省声称,这是“全球首次”舰载电磁炮对真实靶舰实施命中。尤其是在中美两国电磁炮项目都陷入沉寂的背景下,日本此番“抢跑”显得格外高调。日本到底完成了什么级别的突破?是否真的具备了改变地区军力格局的能力?它又是否真能用这项技术,对中国实现所谓的威慑?
早在2023年,日本的电磁炮项目就已迈出关键一步。当时,ATLA首次完成了舰载电磁炮的发射测试,虽然没有公开使用的舰船和射击目标,但已透露出强烈的实战化意图。当时使用的是320克的金属弹丸,初速2230米/秒,炮口动能仅为0.8兆焦。
到了2024年,外界首次在“飞鸟”号舰尾拍到明显的电磁炮炮塔结构,引发推测。随后日本方面陆续公布了更多照片,显示炮塔配有光电/红外系统和雷达阵列,明显是为了目标探测和射击引导准备的临时系统。
这一年,日本的电磁炮测试终于进入实战模拟阶段,但性能依旧未能达到国际主流水准。进入2025年,实弹射击终于在6月至7月初完成。
电磁炮被固定在“飞鸟”号舰尾,通过拖船设置的靶标进行打击,并拍摄了瞄准、锁定过程的画面。不过,日本并未公开靶舰的受损情况。从实际打击效果来看,成色几何仍是个谜。
即便如此,日本依然迫不及待地借此宣称“全球首次”,这一表述引发了外界的质疑。实际上,中国早在2018年就完成了舰载电磁炮的海试,当时装载平台为072III型“海洋山”号坦克登陆舰。
当时测试使用的是25千克弹丸,初速高达7.3马赫,命中了250公里外的目标,炮口动能达到77兆焦。这是目前已知全球电磁炮中动能最高的一次测试。
相比之下,日本测试中弹丸的质量和能量都远不及中国,甚至连美国早年研发的水平都未达到。美国自2005年起投入巨资研发舰载电磁炮,先后由BAE系统公司和通用原子公司推进。
2010年,测试中一度实现33兆焦的炮口动能,但项目始终面临三大难题:动力系统庞大、炮管寿命短、系统集成困难。2021年,美国正式宣布暂停海军电磁炮项目,转向更现实的导弹防御系统。日本的轨道炮项目虽起步晚,但在中美退场后,突然“冒头”,背后有其特殊的战略考量。
2022年,日本修订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首次提出要发展“防区外打击能力”。这意味着日本从“专守防卫”转向主动进攻能力,为武器系统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政策支撑。
电磁炮因为具备远程打击、高速拦截、弹药成本低等多重优势,成为日本重点攻坚的方向。据ATLA介绍,这款电磁炮初速已突破2500米/秒,目标是搭载到下一代13DDX驱逐舰上,配合高功率激光形成复合防御。
不过,测试中所使用的供电系统依然是占据甲板的集装箱式模块,仅供实验所用,距离实战部署还有很长的路。电磁炮发射一次就消耗大量电能,“飞鸟”号舰上装的供电系统需四个集装箱容量才能支撑一次射击,远远无法适配现役主力舰艇的空间与能量需求。
测试中使用的弹丸依然是无装药、无制导的实心金属弹,只能依靠动能毁伤,对动态目标打击能力极为有限。更大的问题在于连续射击能力不足。电磁炮因高温电弧环境,炮管磨损极为严重。就算达到ATLA设想的120发寿命,也远不及实战要求的数千发,根本无法承担持续战斗任务。
2023年,日本还曾计划与美国合作解决电磁炮技术瓶颈。但从目前看,合作成果不明,测试仍沿用2023年的老参数,说明进展非常有限。
从研发过程看,日本电磁炮技术路线更类似美国海军的旧型号,目标性能远未达到中美水平。中国在2023年年底已通过120次射击测试,验证了新型高韧性复合材料成功解决炮管烧蚀问题。
同年12月,中国072III型登陆舰又一次被拍到搭载电磁炮返回内河航道,显示我国电磁炮已进入密集测试阶段。这一点上,日本的所谓“突破”更像是赶个时间点,博取国际眼球。
即使如此,日本依然宣称要用电磁炮拦截高超音速导弹,将其纳入“多层次防御体系”,可谓野心不小。但现实是,电磁炮目前还无法拦截机动变轨的高超音速目标。弹丸没有制导能力,过载环境下传统导引装置根本无法生存。
在这样的条件下,想靠电磁炮实现战略级别的防御,根本就是“想多了”。更别提日本舰船的能源系统本就紧张。一门电磁炮意味着要重新设计整舰供电、冷却、抗电磁干扰系统,否则根本无法与雷达、推进等系统共存。
这也是美国最终下马电磁炮的主要原因。与其花几十亿美元解决这些工程问题,不如把成熟的高超音速导弹部署到位,性价比更高。日本此时高调宣布电磁炮测试成功,显然有意在东亚安全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对外释放信号,尤其是针对中国。
但从测试技术参数看,日本的轨道炮更像是个“科研展示品”,离真正威慑任何国家都还远得很。它的价值更多在于政治宣传,而非军事实用。
中国在电磁炮、激光、轨道弹药等领域的推进一直低调务实,核心技术并不逊于任何国家。不像日本急于“上舰露脸”,中国的思路更偏向技术成熟后再大规模部署,确保每一项新技术都能真正服务作战。
如今的“飞鸟”号虽然热度正高,却更像是一次昂贵的“军工秀”。电磁炮上舰不等于实战部署,别说改变东亚军事格局,连稳定连续射击都还没做到。中美两国的“沉寂”,或许只是低调研发的表象,而日本的“突破”,更像是一场自娱自乐的短暂狂欢。
日本这次电磁炮测试虽然制造了不小噱头,但从技术、成本、系统整合、作战效能等多方面来看,距离真正实战部署还有很远。想靠这一门“电磁炮”来威慑中国,改写地区力量对比,终究只是日本的一厢情愿。
信息来源:
[1]军情室|“飞鸟”试验舰装备电磁炮,日本技术领先了? 齐鲁壹点
[2]日本新型电磁炮将上舰测试 光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