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发布了《中国脑梗死一级预防指南2024》,这是时隔多年后的一次重大更新!这份指南凝聚了国内顶尖专家的共识,旨在为我们如何从源头上堵住脑梗死的发生提供最权威的指导。
数据显示,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度攀升,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熬夜加班、外卖高油盐、压力山大……这些现代生活的常态,正在为我们每个人的血管埋下“不定时炸弹”。今天,我们就来划重点,看看新版指南中指出的五大最危险人群,你是否在其中?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二、五大高危人群,请对号入座!
指南明确指出,以下五类人是脑梗死的“重点瞄准对象”:
1. “压力山大型”高压人群
·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状态的工作狂、创业者、职场妈妈等。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血压波动和内分泌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 如果你经常感到疲劳、失眠、情绪低落,且难以自我调节,就要高度警惕。
2. “代谢紊乱型”三高人群
· 这是最经典的高危人群。高血压是脑梗最独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偏高)则是制造血管斑块的“原材料”。
· 危险信号:血压 > 140/90 mmHg,空腹血糖 > 7.0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4 mmol/L(如有其他风险,目标值需更低)。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3. “腹型肥胖型”饮食失控者
· 体型看似不胖,但肚子大(苹果型身材),热爱高油、高盐、高糖饮食和含糖饮料。内脏脂肪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持续损害血管。
· 危险信号:男性腰围 > 90 cm,女性腰围 > 85 cm。BMI指数超过24即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4. “吞云吐雾型”资深烟民
· 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均列入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膜,促使血小板聚集,让血液变得粘稠,更易形成血栓。
· 危险因素: 无论烟龄多长、每天几支,只要吸,风险就在持续累积。电子烟同样有害!
5. “静坐不动型”懒人一族
· 每天连续坐着超过6小时,缺乏规律运动。久坐会使血液循环减慢,脂类物质更易沉积在血管壁。
· 危险因素: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时间少于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少于75分钟。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三、防患于未然:新版指南的“金玉良言”
如果你属于以上人群,千万别慌!指南同样给出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1. 管住嘴: 推荐地中海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和坚果;严格限制饱和脂肪(如肥肉、黄油)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糕点)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约一啤酒瓶盖)以下。
2. 迈开腿: 每周至少坚持3-5次,每次30-45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微喘但能进行说话交谈)。步行、游泳、骑自行车都是极好的选择。
3. 控指标: 严格监控“三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务必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新版指南对血脂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LDL-C“低一点更好”的理念已成为共识。
4. 改习惯: 彻底戒烟(包括电子烟),限制饮酒(建议不饮酒)。学会管理情绪,通过运动、冥想、培养爱好等方式为心理减压。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健康血管,源于日常点滴。2024年的这份专家共识,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看看这五类高危因素,有你吗? 从今天起,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就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健康计划,点赞、收藏、转发给最关心的家人和朋友,共同守护血管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相关文献已在文章结尾处标注,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无不良诱导;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梗死一级预防指南202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4).
2.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编写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概要[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3, 20(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