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韩国首尔明洞的街头再度爆发反华示威。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韩国总统李在明在总统府内召开国务会议时,态度罕见地强硬。他不仅痛批示威行为“不是言论自由,而是闹事”,还当场要求相关部门拿出可行的惩处方案,从“警告”升级到“制裁”,显示出不容置疑的执政决心。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正式提名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卢载宪为新一任驻华大使。李在明突然发力,中韩关系是否将迎来“解冻”?韩国高层的对华态度又为何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明显的转变?
回头看,李在明的这套组合拳其实并不突然。线索早已埋下,只是现在才集中爆发。早在2025年8月12日,李在明就在国务会议上提出反华示威问题,当时他的措辞还相对温和,要求“彻底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彼时,首尔明洞街头的示威活动已持续多月,参与者多为极右翼背景团体,口号激烈、行为挑衅,甚至有辱骂中国游客的行为。事情本应早早处理,可前任政府对此一度默许。
到了9月9日,李在明的态度突然转为强硬。他在会议上直言:“如果我在国外被这样对待,我肯定不会再去那个国家,还会劝别人也别去。”他强调,这不仅是外交问题,更是对韩国国家形象的严重损害。
他还质问:“游客被吓走了,谁来为商家的损失负责?”这番话一出,韩国国内也开始重新审视反华集会对经济民生的负面影响。
短短一天后,9月10日,韩国警方正式宣布将对驻韩大使馆周边的反华集会采取强力打击措施。警方下发禁令,明确规定禁止辱骂、挑衅、暴力等行为,违者将面临刑事处置。这是李在明政府对华态度转变的具体表现,而这场政策转向的背后,其实早有铺垫。
李在明在上台之初,外交起点并不在中国,而是美国。他将首次出访选在华盛顿,试图稳固韩美同盟。但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
抵达美国时,接机官员级别低到令韩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会谈中,特朗普当面提起“想见金正恩”,让李在明极为尴尬。多场会谈被缩短,美方在经贸谈判中态度强硬,要求韩国全面开放市场,却对韩方诉求置若罔闻。
更严重的是,美方还在背后搞“小动作”。美国能源部在未与韩方协商的情况下,将韩国列入“敏感国家”名单,限制高科技合作。美国国土安全部突袭韩企工厂,拘留韩籍员工,甚至有现场被羞辱的报道传出。李在明不得不紧急派专机接人回国,但在美国机场又被无端拖延,场面极为难堪。
李在明很快意识到问题的本质——美国看中的是利益,而不是盟友情谊。他虽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美合作意愿,甚至学习日本政客石破茂与特朗普打交道的方式,希望能赢得信任,但结果是换来一次次冷遇。
这种落差让李在明悄悄调整战略布局。早在出访美国之前,他就已派遣总统特使团访华纪念建交,同时派国会议长禹元植出席中国九三阅兵,释放出对华友好的信号。显然,他为自己预留了“另一条路”。
这条路上的关键人物,就是卢载宪。2025年8月底,韩国政府正式完成对卢载宪的驻华大使提名手续。卢载宪是前总统卢泰愚的长子,而卢泰愚正是1992年中韩建交的推动者之一。他曾自称祖籍山东,甚至是姜子牙后代,因此被不少人称为“山东人”。
卢载宪本人对中国也并不陌生。他曾在2012年创办东亚文化财团,推动中韩文化交流;2016年起担任成都市国际顾问;2018年出任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院长。
韩国媒体称他为“中国通”、“成都通”。2025年8月19日,中国驻韩大使戴兵前往坡州祭扫卢泰愚墓地,卢载宪亲自陪同,并表示将继承父亲的遗愿,推动中韩关系发展。
这次任命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一纸公文。在政界看来,这是在传递一种信号:韩国政府希望通过文化纽带重新激活中韩关系,用“亲情”和“历史”缓解当下的政治分歧。
李在明为何选择卢载宪,而不是传统外交官?原因很简单。韩国想淡化安全议题、突出文化和经贸合作,而卢载宪正好具备这样的条件。他没有军事或情报背景,更不会被中方误解为“安全派”,反而更容易赢得中国的信任与合作。
这背后还有一层更现实的动机,那就是经济压力。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超过3280亿美元,占韩国外贸总额的26.5%。韩国半导体产品对华出口占比高达59%,而在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据骤降42.1%,汽车零部件出口也下降了35.7%。
三星电子三成营收来自中国,现代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全球28%。这些数字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任由反华情绪扩散、任由中韩关系疏远,韩国的经济将首当其冲受到打击。李在明深知这个道理。对中国动手脚,最终受伤的是韩国自身。这也是为什么他宁愿顶着右翼舆论压力,也要严查反华集会。
在民间交流层面,中韩关系其实已有回暖迹象。中国政府早在去年11月就恢复了对韩国公民15天免签政策。韩国也宣布将从2025年9月29日至2026年6月30日期间,对中国团体游客实施免签入境。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韩国博主分享在中国旅行的体验,从重庆火锅到长城观景,形成了一股“ChinaTravel”热潮。
如果反华集会持续不断,不但会破坏政治关系,也可能影响这股民间热情。中国驻韩使馆已多次提出严正交涉,要求韩方保护在韩中国公民安全。李在明在国务会议上的强硬表态,也是在回应中国的关切。
对中方来说,李在明的这一系列操作释放出积极信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9月11日表示,已注意到韩国提名卢载宪担任驻华大使的消息,正在等待韩方正式通报。这句“正在等待”,既是程序性回应,也透露出中方的欢迎态度。
中国驻韩大使戴兵也在社交媒体上点赞李在明的做法,称赞韩方高层重视中韩关系,愿同韩方共同努力,维护两国人民福祉。
可以预见,下一步中韩之间的合作重点将聚焦在数字经济、绿色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而卢载宪的文化与商业背景,恰好能为这些合作提供平台与纽带。半岛问题上,李在明也倾向于通过对话缓解紧张氛围,与中国的立场不谋而合。
这次大使任命和反华集会整治,是李在明政府在外交方向上的一次全面调整。他不再将所有筹码压在美国一边,也不急于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他采取的是一种务实平衡的策略,既不激怒美国,也不疏远中国,为韩国争取更大的外交回旋空间。
这场外交路线的微调,既是面对现实的选择,也是李在明展现政治手腕的体现。他用一次国务会议的强硬表态,稳住了中方情绪;又用一纸人事任命,打开了新的合作契机。中韩关系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但从这次李在明的“动真格”来看,至少韩国正在尝试走出过去的外交僵局。
李在明政府近期在对华政策上的一系列行动,既是对美国态度冷淡的现实回应,更是基于经济利益与外交平衡的实际考量。随着反华集会被整治、新任驻华大使到位,中韩关系有望进入回暖通道。未来的走向,将取决于韩国政府是否能持续释放善意,并真正落实务实合作。
信息来源:
[1]最新表态!李在明怒批反华集会:纯属“闹事” 环球网
[2]极右翼“胡闹”,韩国政府不能止于表态 环球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