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木市,有一位坚守22年的治沙人,他用科技与执着,让荒漠披绿装,更让“沙窝窝”变成“金饭碗”,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他就是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
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在从事治沙前,当过老师、公务员和外企高管。2002年,他放弃优渥工作,毅然投身治沙事业,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一块42.8万亩的无人荒沙,一头扎进了毛乌素沙地,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
为了取得治沙经验,他自费走访西北干旱地区专家学者和治沙能手,走出一条治沙的新路子。面对流动沙丘,他打破传统治沙模式,建立从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利用模式,总结出“无水栽植技术”“三步造林模式”等模式,引进80多种耐旱植物,构建“乔灌草立体防护体系”,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实践支撑。
张应龙深知,生态保护必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他的精心规划与积极推动下,生态基地积极发展多元化产业。在木本油料产业方面,基地成功栽植长柄扁桃10万亩,并开展了3次航天诱变育种,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建成智能组培育苗温室1座、苗圃400亩,为周边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苗木。在樟子松林下成功种植赤松茸菌、牛肝菌、鸡腿菇等,试验田每亩产量达4000公斤,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此外,基地还积极开展树莓新品种选育工作,已收集种质资源87个,为未来林下套种经济林做好储备。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这些产业不仅自身发展壮大,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广泛参与。周边村民通过发展林果采摘、林下采收、苗木繁育、劳务用工等产业,户均年收入增加了5至10
“树木要成林,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靠集体的力量。”多年的治沙造林经历让张应龙认识到,要改变近43万亩沙区的面貌,仅靠他一个人很难完成。
为此,张应龙发动群众,成立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按照“协会+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培养本土技术员136名。他还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连续20年组织开展保护秃尾河公益植树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达8万人次,栽植树木约16万株。先后成功举办“中日沙漠治理高层论坛”“非洲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等重要活动,搭建了国际生态交流的桥梁。500多名国内外大、中学学生前来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为青少年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先后与中外多家媒体合作拍摄了《毛乌素沙漠寻宝记》、“勇者无畏—穿越秦直道”等专题节目,扩大了生态治理的影响力。2013年,以张应龙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五月花开》,进一步传播了他的治沙精神和生态理念。
如今,张应龙的沙漠治理基地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3%大幅提升至65%。曾经黄沙漫天、一片死寂的荒漠,如今重现勃勃生机,绿意盎然。2019年,治沙基地被国家林草局评为“中国七大最美沙漠(沙地)”,治沙案例“中国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与实践案例》。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种树选种的尝试到科技手段的引入,张应龙用20多年坚守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经济财富。因治沙造林事迹突出,张应龙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记者 宋艳霞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谢婷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