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当我们谈论心脏病或心肌梗塞时,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往往是“三高”、不良饮食、缺乏运动和吸烟等。我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血管内壁像老旧水管一样,逐渐被油腻的“水垢”(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而引发的慢性疾病。这个认知当然是正确的,但它或许只描绘了故事的一半。
现在,一项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最终引爆这场“血管灾难”的导火索,可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些慢性因素,而是一次看似毫不相关的普通感染,比如一场感冒或者一次流感。
这个理论听起来可能有些匪夷所思,但它为我们理解心脏病的突发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其重要的视角。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这个过程。数十年不健康生活方式所累积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像是在我们血管里悄悄堆积起来的一堆干柴,它们虽然危险,但只要没有火星,就可以暂时保持稳定。而一次突如其来的呼吸道感染,就扮演了那个不经意间被丢进柴堆里的“火星”。病毒或细菌本身并不会直接攻击我们的心脏,但它们会触发我们身体里一场声势浩大的“免疫风暴”。
为了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我们的免疫系统会立刻拉响警报,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调动白细胞等“军队”前往感染区域(比如肺部)作战。这场“战争”虽然必要,但有时会因为反应过度而“殃及池鱼”。强大的炎症反应并不会乖乖地局限在肺部,而是会随着血液循环,波及全身。当这股失控的“炎症洪水”冲刷到我们血管内那些本就脆弱的“干柴”——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时,灾难就可能发生。炎症会侵蚀斑块的稳定性,使其变得像一个薄皮大馅的饺子,极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身体的凝血机制就会被瞬间激活,紧急形成血栓试图“修复”破口,而这个新形成的血栓,恰恰就成了堵死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罪魁祸首。
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正是循着这条线索,找到了连接肺部感染和心脏血管危机的关键“信使”。他们通过精密的实验,识别出了一种特定的、具有高度促炎作用的白细胞(一种中性粒细胞),它就像一个“传令兵”,在肺部感染被激活后,会将“战争”的信号直接带到动脉斑块处,并“煽动”那里的局势,最终导致斑块失稳。近年来,我们在新冠疫情中观察到大量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感染触发论”的正确性。
既然找到了“火星”和“传令兵”,一个更大胆、也更具革命性的想法便应运而生:我们能否开发出一种特殊的“疫苗”,来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呢?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疫苗,并非我们传统认知中那种针对特定病毒或细菌的疫苗,比如流感疫苗或新冠疫苗。因为引爆心脏病的“火星”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为每一种可能引起感染的微生物都打一针。
科学家们设想的,是一种全新的“防火”疫苗。它的目标不是消灭“火星”(病原体),而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干柴”(动脉斑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调控我们免疫系统在面对“火星”时的反应强度。这种疫苗,旨在“教育”我们身体里那些过度激动的“免疫士兵”,告诉它们在应对肺部感染时要保持冷静,不要将战火无差别地蔓延到血管里去。它就像是给我们的血管斑块喷上了一层“防火涂层”,即使有火星溅上来,也不会轻易燃烧。
如果这种设想能够成为现实,将彻底改变我们预防心脏病的游戏规则。未来,对于那些血管中已经存在不稳定斑块的高危人群,医生们或许不再仅仅是开出降脂药和降压药,而是可以为他们接种这样一针“心脏防火疫苗”。这针疫苗将成为一道保护屏障,让他们即使在不慎遭遇普通感冒或流感时,也能大大降低心脏病突发的风险。当然,这项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距离真正的疫苗问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所揭示的深刻联系,以及它所指明的全新预防策略,无疑为人类战胜这一全球头号杀手,点燃了全新的希望之光。
参考资料:DOI:10.1161/JAHA.125.041521 《Viridans Streptococcal Biofilm Evades Immune Detection and Contributes to Inflammation and Rupture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