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古浪县抢抓中组部等部门选派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创新开展“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市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服务模式,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升级技术模式、延伸产业链条,让一座座温室大棚成为群众的“致富棚”,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时下,走进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的平菇温室大棚,一派忙碌景象映入眼帘。种植户们穿梭在菌棒之间,小心翼翼地采收着成熟的平菇,鲜嫩的菌盖饱满厚实,很快就装满了一个个筐子。“我们这几天在这采摘平菇,这几天第二茬马上收完了,采摘高峰期一个棚一天能采1000多筐,都是订单农业,销往全国各地。”种植户周桂霞说。筐中码放整齐的平菇,正通过便捷的物流网络运往各地市场,为村民们带来实打实的稳定收入。
同样在干城乡,为民新村的人参果温室大棚里则呈现出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与富民新村的平菇大棚不同的是,在国家科技特派团的精心指导下,大棚格局由原本的南北向种植模式已改为东西向,棚内的人参果挂满枝头,西红柿色泽鲜亮,长势格外喜人。这样的改变源于古浪县对大棚种植模式的优化升级。为提升产业效益,古浪县与国家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市县科技特派员深度合作,通过土壤改良、调整大棚种植方向等技术手段,逐步探索出更科学的种植模式。经过试验,新模式下的大棚优势显著,不仅光照利用更充分,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提升,让果实品质与甜度明显改善,产量随之增加;而且通风条件得到优化,田间管理更便捷,农资与人工成本有所降低,效益同步提升。“改了方向后,果实结得又多又好,就拿人参果来说,甜度比以前高多了,市场上很受欢迎,大棚的收成比之前提升了不少。”种植户张国山笑着介绍道。
近年来,古浪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以大棚种植为突破口,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改良种植模式,从单个大棚的精细管理到连片基地的规模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阅读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