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
龙颈镇头巾村委会骆坑村
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
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竹匾上整齐铺晒着金黄的骆坑笋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空气中弥漫着竹笋特有的清香。这一延续百年的晒笋场景,不仅是骆坑村独有的秋日风景,更承载着当地村民对非遗工艺的坚守与传承。
清晨,笋农莫建新便背上竹篓,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竹林。作为骆坑村第四代耕笋人,他熟练地挑选刚出土的鲜笋,精准判断其成熟度。
“笋还没有青色竹节的时候,就是最嫩的,再长高一点就老了。”莫建新边说边利落地削去笋壳,露出乳白的笋肉,最后将一筐筐剥好壳的鲜笋搬上运输车。
骆坑笋是龙颈镇骆坑村的特产,属于麻竹笋品种。麻竹笋产业是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麻竹笋的独特品质源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这里气候温和,酸性砂质土壤搭配山溪冲积地形,造就了骆坑笋“脆嫩甘甜、低脂高纤”的天然特性。
回到家中,笋农们按照滨江熟晒笋干的制作工序,先将鲜笋按笋头、笋筒、笋尖分类,待大铁锅中的清水沸腾后,再把笋放入锅中蒸煮3小时,最后用余炭慢煨1小时。“火候全凭经验,急不得也慢不得。”莫建新掀开锅盖,蒸汽裹挟着浓郁的笋香扑面而来。
“煮好的笋还要密封装桶发酵,几天后才能拿出去晾晒。”经过数日晾晒,骆坑笋干逐渐呈现出独特的琥珀色。
到了10月份左右,就会有收购商前来收购制作好的笋干。笋头因肉质厚实而成为出口“明星”,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笋尾、笋衣则以清爽口感占据国内餐桌。“鲜笋价格稳定在每斤2元以上,基本不受外界价格波动影响;笋衣价格这几年一直很好,保持在每斤45元以上;笋干价格也稳定在每斤25元以上。预计今年我们村的鲜笋产量约300万斤,笋干产量约30万斤,年产值大概300万元。”莫建新欣喜地说,以前靠人力背笋下山,现在有了运输车,省了不少人力成本。“以前一天采笋最多两三百斤,现在一个人就能采六七百斤,所以我们现在更有信心复耕更多笋山了。”
近年来,龙颈镇大力推动骆坑笋产业升级。2023年,龙颈镇政府投入200多万元,修建20公里长的轨道运输线路,覆盖骆坑笋种植区域内的7个自然村,目前已建成14公里,实现了骆坑笋机械化采收,解决了山区运输难题。
目前,全镇骆坑笋种植面积已达20000亩,带动30至40户农户增收。正是依托这一传承百年的滨江熟晒笋干制作工艺,当地形成了鲜笋、笋干、酸笋等多元化产品线,年产值达3000万元。这项始于明清时期的传统工艺,在2022年被列入清远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夕阳西下,村民将最后一批笋干铺上竹匾;远处,轨道运输车缓缓穿行于青翠竹林间,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在此交融,百年非遗工艺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家乡,一起把滨江熟晒笋干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助力骆坑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清新发布编辑部
资料来源:清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龙颈镇人民政府
记者:黄振兴 邓芷瑜
编辑:邓芷瑜
文章来源:清新发布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