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晓样
发布|消费纪
声明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再发布
罗永浩的首期视频播客打脸了所有不看好播客的人。
罗永浩老师才不是行业冥灯,而是宇宙流量的中心。
谁和罗永浩在一起,谁就拥有超级流量!这一次贾国龙和他的西贝一起炸锅了!
西贝的菜品被「炸」了!贾国龙被气炸了!气到半夜喝闷酒!
要知道西贝的宣传点一直是「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这一次被罗永浩公开吐槽「又贵又难吃」。
贾国龙也是被戳中痛点,触碰了逆鳞。就像一个父亲被说自己孩子又丑又笨一样。
换谁都忍不了,于是立马站出来反驳。
但在看热闹之外,我想说:
首先!西贝的菜放在一二线城市虽然不算便宜,
但真的不贵。价格的高低不是唯一标准,而是看价值。
69元的烤黄鱼儿童套餐,128元一份蒙400G的蒙古大牛排!
其次,大家似乎对预制菜偏见远大于预制菜的危害。
西贝门店明厨现做,作为头部连锁餐饮品牌,当然有一些需要预加工后在门店二次烹饪的菜品,这很正常。
从美团拼好饭到新荣记这样的黑麒麟餐厅,都有预包装、预加工的菜品。
除了深夜街头的安徽料理炒饭,很难有所谓绝对「非预制菜」。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当年的「辛吉飞」?
就是那个一勺三花淡奶被封为正义偶像的「辛吉飞」
后来也去带货,后来也去直播了,
后来也因为带货产品中有「添加剂」而被反噬。
添加剂、预制菜不是妖魔鬼怪,偏见和恐惧才是。而借此贩卖焦虑、制造冲突博取流量的博主才是原罪。
贾国龙该不该回应?
从公关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标的案例。
事发突然,影响巨大。
还触碰了贾国龙的逆鳞。
半佛仙人和众多媒体伙伴似乎都觉得不应该回应,不应该招惹罗老师。
道歉、冷处理才是最好的办法。
但似乎大家忽略了「预制菜」这三个字对餐饮行业影响了,更忽略了贾国龙对自己品牌的热爱。
就像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受委屈了,
你和我说因为对方是官二代,要我忍回去。
换你,你会忍吗?
这件事的原罪是什么?
贵?难吃?还是预制菜?
其实都不是!
而是三者的叠加的情绪。
还有贾国龙的反抗!
贾国龙太想向大家证明“不贵”和”“好吃”!
这都是非标和主观感受为判断依据的。
比如西贝的一碗小米粥卖5元,一个馒头卖3.9元,一个肉夹馍卖16元。
这些对比魏家凉皮等其他品牌是贵的。
但西贝的69元的烤黄鱼儿童套餐,128元一份蒙400G的蒙古大牛排又是同价位中便宜的。
一家餐厅的价格不能只看某个SKU的价格,得看整体的价格和这个价格下我吃到了什么。
所以,贾国龙越基于自证,越陷入舆论的陷阱。
这就好像是羊群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成就品牌,反之则易遭反噬。
其积极面在于,它能够高效建立信任、加速市场渗透并大幅降低用户教育成本,是品牌迅速打开局面的有力手段。
比如雷军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然而,反噬的风险更大更高:罗永浩的一条微播和后续宣传悬赏十万要做实西贝使用预制菜。
这是一个逻辑陷阱,
大众里的「非预制菜」是早上从菜市场采购,门店洗菜、烹饪做好端上餐桌!甚至最好连复合调味料都不要加入。
但很明显,不论是西贝还是任何一家连锁餐饮,都做不到。
所以,贾国龙永远无法「自证清白」。
而且,所谓国家标准只是法律标准,而非道德标准。
你守住了国家法律标准的底线,但我依然可以在道德的高度谴责你!
不论是个体、一家公司、一个品牌、创始人都不要试图和对方心中的「成见」做对抗。
贾国龙回应的本质不是去争论谁对谁错,证明罗永浩该不该如此发声,而是在于真诚与透明表达自己就好。
不是强调我不是预制菜,不是强调罗永浩不该这么说,不是强调我真的不贵。
更不是表达不满和委屈。
而是真诚的展示自己到底是什么,有什么。
陈述事实,而不是争辩是非。
虽然这场闹剧大概率也是某种和解,但借此机会为行业发发声很有价值。
在大家的认知里,预制菜、料理包、添加剂一直是负面的存在,似乎只有门店现制,甚至先采的食材才是真正的食材。
大众对预制菜三个字都充满了抗拒,甚至餐饮人自己也在极力的反对预制菜,声称自己没有预制菜。
只是大家会强调国家如何定义「预制菜」,我们没有使用国家定义的「预制菜」。
预制菜、添加剂等食品工业的进步今年来一直被污名化。
我觉得餐饮行业的伙伴不应该为了避嫌而去逃避这个话题。应该正视预制菜,坦诚的告诉大家我用了什么,没用什么?
大家反对的不一定是预制菜,而是你打着新鲜的旗号和价格,还给我预制菜。
预制菜和连锁餐饮
大家抗拒预制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谁乐意吃“隔夜菜”?
这也正好成了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的底气。
贾国龙在昨天的采访中说,此前确实发表过类似于“高级菜才预制”的言论,但也表示“预制就是预加工,但我们不是预制菜。”
也这话刚好点破了大家最容易想岔的地方——好多人把“提前收拾食材”和“现成冻货加热”弄混了:
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
前者就是连锁餐厅常用的中央厨房操作,比如提前切好肉、腌好菜,后面还得在店里现炒现做;后者才是国家说的“预制菜”,就是做好的熟菜冻起来,拆开包装加热就能吃。
西贝说的“店里大厨现做”,其实就是用 “提前预处理” 省点事、保点品质,不是用“现成预制菜”偷懒。
就像一个回锅肉在到达门店前,可能会先在中央厨房通过层层工序,煮熟、切成片、再配送到门店厨房,它只是把门店备餐的环节在中央厨房提前分解了。
但在不少消费者眼里,只要菜品没在门店完成全程制作,就等同于预制菜;但在部分餐饮商家看来,唯有经中央厨房彻底烹饪完毕,运到门店后只需加热就能上桌的菜品,才算真正的预制菜。
“现炒”与“预制”的边界之所以难以厘清,一方面是因为预制菜的加工形态本就多元,从简单的净菜清洗切配,到复杂的全流程菜品烹制,不同深度的预制环节都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有些餐饮商家为了加快出餐速度、压缩运营成本,会悄悄采用预制工艺,可在对外宣传时,却仍着重强调菜品是“现做现炒”,这种信息不对等,也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越发混乱。
就算先不纠结“提前处理”和“真预制菜”的区别,单说预制菜本身,也早不是以前那“劣质”标签能概括的了。
平时被曝光的那些糟心预制菜,大多是小作坊搞的,但真正规范的预制菜并非如此。
贾国龙采访里也说了,预制菜也分三六九等,分高品质和低品质。
预制菜也有好处,例如整体效率的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品质的稳定,还有美食平权,造福老百姓,这是有一定未来的。
艾媒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在15%以上,全国超7万家相关企业共同推动着这个产业前行。
所以即便有餐厅用了预制菜,如果用的是真正规范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和卫生情况也更有保障,可能比一些“连菜都不洗”的夫妻老婆店安全性高。
放下情绪,回归理性
最后,希望如罗永浩老师微博所说:
借这个事件给大家普及下,到底什么 才是预制菜。
但如果没有预制菜呢?全部改为门店现做:
1、很多菜吃不到了。
2、价格更贵。
3、连锁品牌难以实现。
4、口味非常不稳定,因为人在制作中参与比重过高,那就一定有口味差异。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根本无法离开预制菜,预制菜是不是能保证质量、健康、营养和口味,关于预制菜消费者有多少知情权。
预制菜不是问题,知情权才是问题。
好的预制菜不该被污名化,滥竽充数的预制菜应该被严管。商家不必小心翼翼偷偷摸摸,消费者才能明明白白的就餐。
最后,关于西贝该不该被骂,我也简单的说说我的理解:
1、各类食材统一配送到门店,材料都切、洗处理干净。比如鱼类是已经清洗处理后的,牛肉是像山姆一个切好形状的。部分汤汁已经卤制好。
到了店面,进行二次炒制加工等。
这是提高食材品质,统一口味、提高制作效率,还能把价格打下来。
这种不算预制菜。如果西贝是这种,那没问题,是罗永浩矫情了!
2、全部做好了,到店里就蒸锅或者微波炉一加热,如果类似这样料理包。那西贝就得被骂。
希望消费者理性看待,商家不偷换概念。
消费品行业,不论是美妆还是餐饮等等不同类目,一点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命体验为核心价值才有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