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生动展现上海音乐学院一线教师躬耕教坛的教育情怀,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让我们一起聆听第四届“周小燕教书育人奖”获奖教师:丁缨、杨茹文、陈牧声、赵勇、夏小燕的育人弦歌。
以融育美,师道承扬
夏小燕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研室副主任
教授、硕士生导师
今年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第31年,主要担任音乐教育系教学的工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求我们出色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光荣使命,这既要求我在教学岗位上传承好上音的百年传统,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书育人的点滴中;也激励我在每一堂课、每一次师生互动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与技能,更是点燃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照亮他们追求梦想的道路。
周小燕先生是我敬仰的教育大家,我的恩师郑曙星先生也同样深怀大爱,她们是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楷模,更是我始终学习的榜样。在新时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常常反思:如何才能传承大先生们的教育情怀,又如何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
为此,我立足于以教学为根本,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动育人的模式。在课堂上,实践了思政内涵、音乐内容、演奏技巧“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把钢琴作品的价值引领、音乐表达和专业规范融合在一起。
与学生在一起
2024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方向键盘即兴与协作研讨会
以中国钢琴作品《绣金匾》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三个层面展开:
其一,众所周知,这是一首在抗战时期由陕甘宁边区群众创作的革命歌曲,其旋律根植于陕北民歌的叙事与抒情传统。通过分析民歌声韵、了解“金匾”的中国文化象征,使学生理解作品深厚的民族根脉和歌颂人民子弟兵的情感表达。通过共同探讨作品,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领悟“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其二,作品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探索时期,在教学教案设计中,引导学生将演奏技法升华为对革命歌曲的抒情表达,这不仅是对历史语境的再现,对文化自信当代价值的彰显,更是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其三,王建中先生作为上音的作曲家,在《绣金匾》中将民族音乐语言与钢琴艺术表达深度融合,实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现代化转型,既体现了上音学术传统与民族音乐血脉的接续传承,更是融合民族精神与时代情感的中国钢琴改编作品典范。这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都是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音乐桥梁,肩负着传承、传播、传递的使命,应当努力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音乐教育者。
2025年“巾帼向党庆七一”主题活动“琴键上的初心”
我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与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课堂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路径,定期举办“以融育美”师生公益音乐会,在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核心技能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履行美育传播与社会服务的职责。
师生公益音乐会
这次能够获得“周小燕教书育人奖”,是我至高的荣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我将时刻铭记自己所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在三尺讲台上传承音乐之美、播种教育之光。
教师简介
夏小燕,教授,音乐教学法与钢琴合作艺术双方向硕士生导师,音乐教育系钢琴教研室副主任。她深耕教学一线,秉持育人初心,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和教材,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在科研及国际国内钢琴赛事中荣获多项荣誉。曾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奖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键盘协作与即兴创编》课程建设,填补了该学术领域空白。她培养的众多优秀音乐教育人才在各层次教学一线贡献力量。
供稿:教工部、音乐教育系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