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中国原本是乌克兰农产品的头号客户,但今年的进口额寥寥无几,这和去年同期的1.4亿美元比起来,几乎可以说是从山顶滚到了地缝。
这不是市场波动,而是一场外交后果的“当头一棒”,中国没说气话,只是默默收回了钱包,而乌克兰这边,田还在耕,货也在港,客户却不见了。
乌克兰粮食出口原本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尤其在战争让东部工业区瘫痪之后,农业几乎成了乌克兰经济的最后一根硬骨头。
2021年,中国是乌克兰粮食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双方贸易额高达20亿美元,堪称经济雪中送炭的典范。
可惜,经济的火还没烧热,政治的冷风就吹来了,今年年初中国还在跟乌克兰签进口协议,买豌豆、买水产品,市场一片向好。
但没过几星期,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却在国际场合公开附和美国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中国对此从未承认过,西方也拿不出证据,可乌克兰却选择站在谣言一边。
这个行为,怎么说呢?像是刚签完订单,就在背后扎了一刀,你说这是外交策略,别人看着却像是不识好歹。
而且乌克兰不止在言语上“踩雷”,还在联合国的表决中,对中国主导的多边安全合作议案投了反对票。
这项议案主打反恐与禁毒,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乌克兰却选择站在27个反对国那一侧。
这不是立场问题,而是方向问题,你明知道中国是自己重要的经济伙伴,却在关键场合表态站在对立面,这种做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中国没有公开反击乌克兰,也没有在外交层面大动干戈,但行动已经说明了一切,粮食订单不再续签,贸易路线悄然调整,中国选择了用市场决策代替口头回应。
这种风格一如既往,中国历来主张“说得少、做得多”,对外政策不搞情绪化,更不玩表面文章,贸易是生意,生意讲的是信任,你要是把政治绑在合同上,那就别怪客户另寻他人。
数据显示,中国此后增加了从巴西进口的谷物,还有澳大利亚的大麦订单也水涨船高,乌克兰的玉米、豌豆、葵花籽油,突然就没了去处,这不是市场竞争,而是信任断供。
在全球供应链高度替代的今天,乌克兰并非不可替代,真正的问题是,乌克兰失去的不是一份订单,而是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
泽连斯基政府似乎一直在押注美国底牌,他曾在采访中比喻乌克兰可以成为下一个韩国,靠的是美国的长期援助和战略扶持,这种说法乍听有些道理,但仔细一看,逻辑站不住脚。
韩国之所以成为“韩国”,靠的是地缘位置在亚太的战略核心,是美国在东亚的桥头堡,乌克兰呢?虽然位于欧亚之间,但在美国的全球战略排序中,并没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更现实的是,美国如今财政压力山大,国债已经突破37万亿美元,国内各项福利正在缩水,哪还有余力在乌克兰“无底洞”里继续填?
就连特朗普团队也表示,欧洲才应为乌克兰负主要责任,换句话说,美国正在给这场战争找出口,而不是加油门。
可泽连斯基似乎还以为,只要政治立场够坚定,西方的援助就会源源不断,这种想法就像是拿信用卡买房子,账单迟早要还。
如果说失去中国市场是个意外,那泽连斯基的对外布局简直是雪上加霜,乌克兰不但没有集中资源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反而开始到处撒网。
跟菲律宾谈联合生产无人机、在亚洲寻找新的军工合作、还计划2026年前签署全方位国防协议。
问题是,乌克兰不是军火大国,它自己的战场都还没打完,拿什么去支撑这些全球布局?更别说,无人机出口到东南亚,牵扯的可不仅是技术,还有地缘安全、区域合作等复杂因素。
这就好比一个刚遭火灾的饭店,还没重建,就开始在别处开分店,听起来宏伟,实则虚无。
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农业受到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大量粮食滞销,港口冷清,农民怨声载道。
而政府却在国际场合继续高喊“价值观外交”,仿佛经济问题只是次要矛盾,这种脱节,才是乌克兰现在最大的问题。
中国停止从乌克兰进口粮食,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结果,这当一个国家放弃了外交平衡,选择用政治投机替代稳健合作,那么市场终将给出回应。
泽连斯基政府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态度,而在于判断,他误判了中国的底线,也高估了美国的耐心。
更致命的是,他把最需要的贸易关系变成了政治博弈的筹码,却忘了筹码用完之后,牌桌就不再属于自己。
中国该买谁的粮,买不买乌克兰的货,不需要大声宣布,也无需争论,因为行动就是答案。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