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旬的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一番坦诚反思,揭开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深层误判: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按照美国的剧本写的。
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主导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曾经信心满满地认为这将成为改变中国的开始。“我当时以为,让中国加入WTO,它会变。”克林顿在近期专访中这样回顾当初的设想。
他最近坦言:“我也认为他们最终会取代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我的目标是确保当那一天到来时,不会对我们不利。”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中国并没有变成美国期望的样子,而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克林顿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他推动中国加入WTO时有三大设想:美国企业能够主导中国市场、通过安全对话实现“提早防范”、推动中国向西方价值观靠拢。
其实,1990年代,美国政商界普遍认为中国市场将向美国企业敞开怀抱。克林顿当年向国会保证,随着中国降低关税和拆除贸易壁垒,“美国企业将能够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主导中国市场”。
甚至2000年3月在敦促国会批准美中贸易协定和中国加入WTO的讲话中,克林顿还乐观地表示:“从经济角度来看,这项协定相当于一条单行道。它要求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开放其市场”。
可现实发展与美国的预期截然不同,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制造业快速扩张,成为全球生产中心。
更让美国意外的是,中国没有停留在产业链低端,而是在高铁、5G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克林顿不得不承认:“美国没能兑现帮助在全球化中受损群体的承诺”。这种政策失误导致了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反弹,不仅影响了民主党的选民基础,还间接导致希拉里在2016年大选中败给特朗普。
中国经济没有像美国预期那样被“驯服”,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GDP同比增长5.3%,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第一。
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首次突破16%,新能源汽车、光伏、船舶、家电等产业全面领跑。
在科技领域,中国已经不再是“山寨大国”,而是创新大国。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中,中国占了24个,甚至“深港广”集群超过了“东京横滨”,排名第一。
2025年6月,英伟达首席科学家公开承认:对华高端芯片出口限制不仅没扼杀中国技术,反而助推华为昇腾910C芯片横空出世。更戏剧性的是,英伟达AI工程师成批跳槽华为。
这些技术进步不是偶然的。
而中国对美依赖度也在持续下降,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12%,对美出口占比首次降至15%以。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非洲、拉美设厂步伐加快,全球供应链布局更加多元。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显著提速。SWIFT统计,2025年全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占比首度突破8%,越来越多新兴经济体采用人民币支付。
这些发展表明,中国并没有按照美国的预期轨迹发展,而是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而且,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效果有限,2025年以来,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继续坚持关税战政策,甚至最近被美国法院裁定非法后,他仍然坚持这一策略。
但数据显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美国家庭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到10月,美国消费者承担的关税成本比例将从22%飙升至67%,直接推高了美国的物价水平。
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效果也不理想。2024年美国制造业岗位比2019年还少了30万个。实际上,2025年美国制造业用工成本较2019年上涨超25%,高于全球主要竞争对手。
产业链回流口号下,实际新增岗位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制造业复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一带一路”、RCEP、金砖+、亚投行这些大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9月,中国在天津开的“上合+”会议,提出了新一轮全球治理倡议,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都点赞了。
对此,克林顿承认中国崛起的事实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中国在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后,能够对美国“高抬贵手”,不要采取不利于美国的行动。
但是,中国的崛起不是美国“赐予”的,也不是什么战略误判的“意外结果”,而是亿万中国人用奋斗和汗水一步步实现的,所以不存在让步。
美国只有改变自己,放下“零和博弈”的霸权思维,在竞争中找共存,才能在来走的更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