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的重庆,阴雨连绵。街角茶馆里,两个中年商人压低嗓门:“听说了吗?财政部倒腾美元债,一个孔家就抄走五千万。”对方啐了一口:“早就该有人收拾他们。”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当时市井对孔家贪腐的强烈厌恶。就在同一周,傅斯年在《独立评论》上连发檄文,指名道姓痛击孔祥熙。骂声之猛,连蒋介石都要在日记里连写七个“可耻”。四大家族里,孔家何以成为众矢之的?要解开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拨回到半个世纪前的山西太谷。
1880年,孔祥熙呱呱坠地,他的家庭并不显赫,父亲不过是塾师。9岁那场腮腺炎救命的教会医院,让他与西式教育结缘,也让他早早看懂“洋钱”的分量。此后,华美公学、潞河书院、耶鲁大学一路读下来,孔祥熙兼得英语与金融两大工具。留学归国不久,他创办铭贤学堂,又趁辛亥革命兵荒马乱,把太谷商人、民团整合成“中路民军”,既留名,也打出了第一桶金。
握有资本后,孔祥熙的生意脑子飞快运转。1912年,他拿到壳牌火油在山西的独家代理,打出“买煤油送灯”的噱头,迅速占领市场。据当年山西商务报统计,一年内灯油替代率翻了三倍,利润大头落入孔家口袋。更绝的是,他将赚来的现银投向银行、票号和当铺,形成资金闭环。相比宋子文单纯搞外汇、陈家垄断纺织,孔家在实业、金融、地产多线铺开,吸血面更广。
1913年,日本横滨。孔祥熙替孙中山募款期间认识了宋霭龄,这桩婚姻直接把他送进“四大家族”的核心。蒋介石后来调侃:“听不懂英文的我,被你们夫妇夹在中间,只能点头笑。”这句玩笑里夹着羡慕。靠宋家关系,孔祥熙先后掌握南京政府实业部、工商部、中央银行、财政部,多张王牌集中于一人手中,权钱交织的密度在四大家族里无人能及。
1933年,孔祥熙正式接过财政部长印信。此时银本位崩溃、纸币滥发,他却反其道而行推行“法币改革”,用行政命令强行收银换钞,把国民纸币流通面额抬高五倍。市面怨声载道,他本人却在上海、天津低价收购硬银转手出口,获利惊人。英国《泰晤士报》曾算过账:短短两年,孔家对外转移的白银超过七千余万两,约占中国同期白银出口总量四成。宋、陈固然有财,但还未如此集中操控国家货币命脉。
值得一提的是,孔祥熙善于制造“圣人后裔”的光环。1930年代,他自称依据族谱证实为孔子七十五代孙,外交场合刻意穿长衫佩玉,向外宣示“儒门正统”。1937年赴英参加加冕礼,他站在白金汉宫门口接受媒体采访,记者惊叹:“两千年树荫,今日仍繁茂。”这层身份,既让外国银行家放松戒心,也令国内士绅心生敬畏,融资、揽储都变得顺手。试想一下,若连“圣人之后”都在卖债券,底下人哪敢说不买?
抗战爆发后,孔家贪腐达到顶峰。财政部与中央银行双轮驱动,他推出美元公债,对外宣称汇率二百五十比一,却暗中指令下属以二十比一回收旧债。傅斯年愤怒质询:“这是经济救国还是劫国?”孔祥熙沉默不答,只留下一句冷冷的“市场自有规律”。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下:“庸之贪劣,不可救药。”可即便震怒,也不得不念及联姻关系,迟迟未下重手,直到1944年舆论几近失控,才将他革职。
有人说,同样是四大家族,为何社会最恨的是孔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孔氏插手范围极广,油、电、纺织、银行无所不包,受损人群遍布城乡;其二,孔祥熙以财政部长身份操作国家财富,贪污与赋税并行,极易触动民生痛点;其三,他把非法所得大规模外逃,美国、加拿大房产、瑞士账户一应俱全,老百姓看得见、摸不着,心理落差极大。相比之下,陈家虽然敛财,但多半投向纺织业,工人还能勉强糊口;宋家重外汇买卖,波及面有限。孔家两头通吃,自然骂名最重。
1948年蒋经国上海“打虎”,扬子公司帐册一摊开,孔令侃挪用外汇高达一亿五千万法币。街头巷尾齐声怒斥:“先有旱灾,后有孔家。”《中央日报》社论不得不呼吁“清廉自保”,蒋介石气得又在日记里写下:“父子受累,民心离散。”此事直接加速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崩溃。
1949年,孔祥熙一家率先撤赴纽约。在第五大道的住宅里,他偶尔接见旧部,话题离不开资产安全。1962年返台谋划让长子出任“财政部长”,遭蒋经国冷脸拒绝。“孔先生,时代不同了。”一句拒绝,粉碎了孔家的再起之梦。五年后,孔祥熙死于心脏病,留下数不清的海外公司与基金。美国律师事务所整理遗产清单时,足足厚达二百页,连整理费都花了十几万美元。
四大家族的财富故事里,宋家靠外汇,蒋家靠党国,陈家靠实业,而孔家坐拥财政命脉加跨国网络,贪腐手段系统化、隐蔽化、国际化,说它“最贪”并非口舌之快,而是数据与档案的冷酷结论。今天复盘那段历史,仍可发现一个朴素规律:当公权与私利无缝相连,自律再多也挡不住胃口的膨胀;若缺乏制度约束,任何“圣人之后”都可能成为新的吸血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