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xuntong—聚焦上市公司资讯
作者| ynew
编辑| wenxi
9月8日晚间,中芯国际(688981.SH)披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子公司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芯北方”)49%股权。
此次股份发行价格已确定为每股74.2元,但截至该预案摘要签署之时,本次交易涉及的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开展完毕,标的资产(即中芯北方49%股权)的评估价值与最终交易价格暂未确定。
公告内容显示,9月8日,中芯国际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与本次交易相关的各项议案。经公司向相关部门申请,其A股股票已于2025年9月9日开市起恢复交易。
图片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01
增发收购显信心
股价短期现“引力效应”
据预案,此次收购采用“全增发股票”模式,向中芯北方少数股东定向增发A股以换取49%股权,不涉及现金支付。表明少数股东对中芯国际长期价值的认可,选择持股而非套现,对整合后发展持有信心。
定价方面,定增价确定为74.20元/股,但因中芯北方审计与评估未完成,整体交易金额待定。市场迅速反应,呈现A股与H股分化的“引力效应”:9月9日复牌当日,此前大幅溢价的中芯国际A股收盘大跌10.26%,报102.99元/股;H股则表现平稳,早盘冲高约5%,最终窄幅收红。
“短期波动属正常,核心看长期盈利提升。”业内人士指出,定增价与A股现价存在价差,短期影响投资者情绪,但中芯北方优质资产并入将实质增厚利润,长期对股价支撑作用显著。
中芯北方作为中芯国际体系内12英寸晶圆代工核心子公司,其技术、产能与财务表现构成交易“价值基石”。
中芯北方聚焦65纳米到24纳米的成熟制程工艺,该区间制程不仅应用场景广泛,且市场需求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中芯国际在成熟工艺领域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技术层面,中芯北方已实现多类工艺平台的量产,具体涵盖逻辑电路、低功耗逻辑电路、高压驱动、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混合信号/射频以及图像传感器等,能够为各类终端应用领域提供集成电路晶圆代工服务及相关配套支持。在产能布局上,其12英寸(300mm)产线当前设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月产能均为3.5万片,两条产线合计月产能达到7万片。
从业绩数据来看,中芯北方在2023年和2024年的经营表现可圈可点。2023年,其营业收入达到115.7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85亿元;到了2024年,营业收入进一步增长至129.79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提升至16.82亿元。而作为关联企业的中芯国际,在2025年上半年同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据其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23.48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增长23.1%;归母净利润则为23亿元,同比增幅更高,达到39.8%。
图片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02
菱形战略阶段性整合落地
破解决策低效
中芯北方全资并入,是中芯国际“菱形战略”发展至特定阶段“分久必合”的结果。回溯发展,中芯国际成立初期制定以华东、华北、华南、中西南为支撑的“菱形战略”,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获取资源,采用“51%股权控股”模式推动区域分支机构快速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整合条件成熟:一方面,中芯北方经十余年发展,成为盈利稳定、技术成熟的优质资产,具备并入报表增厚收益的条件;另一方面,股权分散导致的决策低效、资源调配不畅等问题凸显,全资控股成为消除摩擦、强化协同的最优解。整合后,中芯国际可统一调配北京基地产能,灵活应对下游需求,加速先进制程研发与量产。
在技术协同维度,中芯北方第二条生产线所搭载的28nmHKMG工艺,能够为14nm及更先进制程的研发工作提供稳定产能支撑,与中芯国际的整体战略布局形成有效呼应。从当前进展来看,中芯国际的14nmFinFET工艺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其良率水平与成本管控能力正不断优化,同时订单规模与收入占比也在稳步提升,该工艺已成为企业营收增长的“新引擎”。
此次收购交易完成后,中芯国际对中芯北方的持股比例将从51%升至100%,实现全资控股。当前,除中芯上海由中芯国际100%全资控股外,其对其他核心分支机构的持股均未达全资。企查查显示,中芯国际对中芯南方持股38.52%,对中芯京城持股51%,对中芯东方持股66.45%。
03
从控股整合到技术攻坚
携合作生态迎机遇
中芯国际此时完成对中芯北方控股,与先进制程突破形成战略共振。28nmHKMG工艺良率稳定在90%以上,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使国产28nm芯片在性价比上具备国际竞争力。
在设备国产化方面,中芯北方产线的设备国产化率正在逐步提升,部分关键设备已实现国产化。例如,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设备来自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国内厂商,这些国产设备的应用打破了国外垄断,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提升了产业链的安全性与自主可控水平,为技术迭代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中芯国际14nm工艺产能稳步爬坡。作为国内首个实现14nm量产的晶圆代工厂,其技术成熟度持续提升,可满足高性能计算、5G通信、消费电子等高端需求。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受益于14nm等先进制程订单增加,中芯国际营收323.48亿元,同比增23.1%,增速远超全球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先进制程布局不止步,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领域持续发力,也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与发展潜力。
在国内合作层面,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的龙头企业,与诸多头部设计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
以灿芯股份为例,其与中芯国际深度绑定。自2010年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后,2011年灿芯股份完成了40nm应用处理器芯片设计验证及量产,2014年双方完成首颗28nm移动终端处理器芯片的设计验证,并在2015年实现量产。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灿芯股份向中芯国际采购晶圆及光罩占当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69.02%、77.25%、84.89%、75.29%,双方合作极大加速了芯片从设计到量产的进程。
此外,国家大基金三期于2024年5月24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440亿元,其将先进制程、AI芯片列为投资重点方向之一。在先进制程方面助力突破技术封锁,推动国内如中芯国际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AI芯片领域,支持相关企业提升自主供应能力,以满足高算力计算需求。
04
从短期出货保障到下游布局
锚定业绩超越同业目标
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中芯国际对2025年发展作出清晰预判,从短期经营节奏、下游应用格局到业绩目标均展现出明确方向,为企业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2025年上半年,受国内外政策调整推动,市场渠道开启积极备货、补充库存模式。针对这一趋势,中芯国际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全力保障产品出货,预计此轮良好出货态势将延续至三季度。不过,考虑到四季度是行业传统淡季,急单数量及出货提拉速度或出现一定放缓。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芯国际整体产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即便四季度出货节奏有所调整,也不会对公司产能利用率造成明显冲击,这一核心优势为企业稳定经营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下游应用场景的多元化进程不断深化,2025年相关细分领域将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而驱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大方向:
在先导性领域,生成式AI、智能终端芯片与自动驾驶芯片等需求的持续释放,使其成为拉动整体市场规模扩张的关键引擎,对晶圆代工需求的贡献占比也在不断攀升;消费电子市场方面,得益于智能终端迭代升级带来的温和带动,智能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换机需求正逐步释放,为市场需求的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汽车电子领域已传递出触底反弹的积极信号,与此同时,产业链在地化转型的趋势不断强化,更多晶圆代工需求开始向本土市场回流,这也为相关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公司表示,公司下半年将紧盯全年业绩增长、新应用场景开发、重要项目建设、产学研深度合作等多个方面,力争在卓越运营、产品迭代、长远布局、开放创新上取得更多实效、实现更大突破。从发展基础来看,中芯国际2025年上半年业绩增长已为全年发展筑牢根基,而对未来的清晰展望与明确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其发展的期待。更关键的是,公司在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优化客户结构、推进下游应用多元化等方面的稳步进展,正持续为企业注入成长动能。
优文推荐: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系独立第三方研究成果,其研究前提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所有分析均以上市公司依法公开披露的信息为核心依据,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及官方互动平台发布的内容等。财迅通始终致力于保证本报告(文章)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性,但需说明的是,不对报告(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形式的保证。特别提示,本报告(文章)所包含的信息及表述的观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任何因使用本报告(文章)而采取的行动,财迅通均不承担相关责任。
以上内容为财迅通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抖音丨财迅通
新浪微博丨财迅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