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实他不打我的时候,对我还挺好的。”
我们似乎听过很多这样的发言,不知道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
明明自己在当时被某个人伤害的痛彻心扉,事后却会下意识的为伤害自己的人开脱,好像自己的大脑已经为对方找好了理由,好像我们的大脑拒绝相信那些早已昭然若揭的本性。
但是伤害从来不会突然降临。它往往以一系列微小而持续的信号先行抵达:一个不经意的白眼,一句带着刺的玩笑,对你热情分享的敷衍回应,或者对你的话语视若无睹。
这些信号如同毛衣上最初起球的部分,初时无伤大雅,久而久之却蔓延成一片狼藉。
许多人却擅长在这片狼藉中寻找尚且光洁的角落,以此证明整件毛衣依然完好。
02
这种自我欺骗的根源,往往深植于童年的土壤。孩子面对父母可能带来的冷漠或伤害时,处于无法选择的困境。
因为父母就是我们身为孩子能生存的唯一保障,认为父母会伤害自己,就是在承认世界的不安全,这种认知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远超过扭曲事实的痛苦。
于是我们的童年大脑发展出一套精巧的心理机制:不是父母不好,而是我不够好;爸爸是爱我的,他只是有点严厉;妈妈是最好的,她只是上班太累了。
这种思维转换保护了我们能在大部分环境下顺利的成长,却也会让我们将这种认知方式带到成年以后的关系中。
心理学中将这种机制称为认知失调的缓解。当事实与我们的信念或需求冲突时,我们宁愿扭曲对事实的认知,也不愿调整自己的信念系统。
对孩子而言,相信自己是错的比相信父母是错的更容易接受,因为前者尚存改变的希望,后者则是无法抗衡的恐惧。
03
这种童年时期形成的生存策略,成年后便成为自我伤害的利器。
当我们带着宽容伤害的模板进入亲密关系,便会不自觉重复熟悉的模式:为对方的不尊重寻找借口,为对方的冷漠编织理由。
我们如此熟练地进行自我说服,以至于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就像开头的场景,她能为丈夫的每一次伤害找到解释,却独独不愿面对最明显的真相,他只是不在乎你罢了。
打破这种循环需要勇气,更需要训练我们对自己负面判断的信任。这当然不是提倡偏执或多疑,只是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知和直觉。
当一段关系让你持续感到不安、贬值和痛苦时,那些感受本身就已经是最有价值的数据,无需额外证据佐证。
重建判断力的过程犹如戒断。需要戒断对他人认可的依赖,戒断只要我足够好就会被爱的幻想。
真正健康的关系不需要一方不断为另一方找借口;真正在乎你的人不会让你长期处于自我怀疑的痛苦中。
04
学会相信自己的负面判断不是变得悲观,而是获得一种精准的现实检验能力。
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区分偶尔的过失与模式性的伤害,区分值得修复的关系与需要离开的陷阱。当我们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受,宇宙会奇妙地调整它给予我们的待遇。
也许我不需要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对我,只需要承认这让我很痛苦。对自己诚实,这是结束自我欺骗的第一步,也是不再吸引伤害性关系的开始。
那些最早告诉我们伤害即是爱的人,也许已经远去,但他们留下的回声仍在我们选择的关系中回荡。
唯有识别这些回声,停止与之合唱,我们才能最终走出自我欺骗的漫长仪式,在现实中建立真正相互滋养的关系。
都看到这里了,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心灵避风港传送门
欢迎登陆春树的安全岛
我是春树,
心理学硕士/前世界500强产品经理/持证心理咨询师。
曾在玻璃幕墙里见证过792次日落,如今想在小岛点亮灯塔。
欢迎来到岛上,与我一同探索。
如果你觉得需要咨询的支持,可以在这些港口停泊:
公众号气象站:春树的安全岛
微信港口: (暗号:浪花)
带上你的故事登岛吧——
[ 今晚岛内温度适宜,适合晾晒发霉的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