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愈演愈烈。
10日,罗永浩因吐槽西贝菜品为“预制菜,而且贵 ” ,引发双方激烈争执。 11日,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 硬刚 ”罗永浩。罗永浩则针锋相对,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刚刚, 罗永浩转发 人民网曾报道西贝预制菜占比80%的截图 ,再次喊话贾国龙。 胡锡进发文谈罗永浩和西贝吵架:行业和老百姓对预制菜的看法不同,质疑者的情绪并非只有罗永浩。
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顾客愿意为此买单吗?
事件脉络
2025年9月10日
罗永浩发微博称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引发热议。
2025年9月11日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发布会,否认使用预制菜,称将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
罗永浩回应“欢迎起诉”,并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
2025年9月12日
西贝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允许消费者参观菜品制作流程;
罗永浩提出用科学仪器检测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进一步激化争议。
风波升级!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争议
此次事件的起因是,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社交账号发文吐槽,自己和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图源:罗永浩微博
西贝客服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了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说法,称“不存在预制”。
9月11日,罗永浩在个人社媒发文再怼西贝预制菜:哈哈,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准备好的话术现读。
9月11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大量关注。
当日,西贝召开回应“预制菜”风波的新闻发布会。会后,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复盘了罗永浩来西贝吃饭时的菜品和接待服务,做的饭中规中矩,“他点的13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我们每一道菜都有制作标准和工艺。”
西贝公开了罗永浩的菜单。
贾国龙还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370家西贝门店允许消费者在符合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罗永浩菜单”也同步对外公开。据其称,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套餐,而是罗永浩点过的菜品列表,消费者可以任意点选。
此外,贾国龙表示,罗永浩的发言对西贝商誉影响非常大,将走法律程序“起诉他”。
11日19点多,罗永浩在微博转发“贾国龙将起诉罗永浩”的消息时评论称:“好,来吧”,“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随后,罗永浩连发多条微博,还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 “真凭实据”。
9月11日晚间,罗永浩微博贴出两张网友提供的图片,其中显示为堂食袋装的焖饭牛肉包和椒麻鸡。不少网友评价,这不就是大众所认知的预制菜?也有网友称,西贝这是钻了国标预制菜定义的空子。
刚刚, 罗永浩 发布一张含有人民网报道的图片并喊话 贾国龙。图片中,人民网的报道显示,“数据显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所以,西贝究竟有没有“预制菜”呢?
据西贝餐饮集团官网介绍:1988年,西贝诞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截至2025年西贝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覆盖全国62个城市,员工人数约17000人。
西贝2024年末连续获得“服务家庭超2亿人次”“西贝专业儿童餐累计卖出超4000万份”及“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市场地位认证。2025年西贝开启品牌焕新,贾国龙重任集团CEO。同年,西贝海外首店落地洛杉矶,西贝全球化正式开启。
“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
这场风波的焦点之一是对“预制菜”的定义理解。事实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曾提及西贝也使用预制菜。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预制菜是未来餐饮的大趋势。
对此他解释道,高端菜品(如红烧肉、鲍鱼)因工艺复杂,通常需提前进行“预加工”(如腌制、炖煮),这是保障品质与出餐效率的必要环节,但这与国家定义的“预制菜”有根本区别。西贝采用的是门店完成最终烹饪的“预加工”,而“预制菜”指中央厨房已完成全部制作,门店仅需加热即可出餐的菜品。
国家相关部门曾对预制菜的定义和安全等作出严格规定。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
其中明确, 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等。
上述《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预制菜原辅料、加工工艺、产品范围、贮藏运输、食用方式等要求从事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根据《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连锁餐饮企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符合餐饮食品安全要求的不属于预制菜。
贾国龙据此强调:“预加工不是预制菜,预制是提前加工,而预制菜是提前把它做成成品”。
然而消费者对此似乎并不买账。从网友评论来看,不少人都表示在西贝的体验感与罗永浩颇为相似,“就是预制菜”。
图源:微博
这场争议反映了大众各界与餐饮企业对“预制”的定义分歧,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价比的顾虑。消费者反感的从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蒙在鼓里”的感觉。如网友所言:“不是不能吃预制菜,是花了现做菜的钱,总得知道吃的是什么”。
今早,胡锡进谈罗永浩和西贝吵架:“行业和老百姓对预制菜的看法不同,质疑者的情绪并非只有罗永浩。”
公开后厨,就能解决“矛盾”吗?
自诞生起,预制菜就争议不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曾表示,预制菜产业化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以及乡村振兴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
但刚刚起步的预制菜产业化遇到了诸多“成长的烦恼”,尤其是出现对其不科学、不客观的报道时,舆情走向没有回归理性,使得行业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愈发加重。
业内人士认为,其实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反感,更多的是拒绝防腐剂滥用等“科技与狠活”。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在《通知》印发后答记者问时也表示,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对于消费者的各种担心、质疑,也有餐饮企业选择主动公开。
去年,老乡鸡微信公众号发布《老乡鸡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公开信》,回应菜品是否为预制菜问题。其称老乡鸡当前正餐菜品中餐厅现做占比70.6%,半预制占比27.7%,复热预制占比1.7%。此外老乡鸡还公开餐厅菜品溯源、中央厨房食材溯源、供应商食材溯源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罗永浩吐槽西贝”事件,其实还是反映了公众对于预制菜的范围、定义、现状等的不了解,更反映了消费者对于餐饮食品安全、性价比等方面的关注。有业内专家建议,西贝也应该更明确其食材成本、人力成本、运营开支等,并对不合理的部分重新评估优化。
为证清白,西贝宣布从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将向所有消费者开放后厨,顾客可在符合卫生标准前提下参观任何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
今早,钱江视频记者来到杭州湖滨in77西贝莜面村餐厅实探。工作人员表示,“西贝所有的厨房是公开的,可以进去参观”“因为我们是干餐饮的,你得提供健康证明,我们要为食客和顾客着想”。工作人员表示,顾客如要进入餐厅后厨,可以现场扫码来提供健康证明,或者签署协议。
西贝“预制菜”争议,是钱花得值不值?
而针对大家说西贝“价格贵”的问题,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采访中激烈回应,甚至把这称为餐饮行业的“最大冤案”。
在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餐饮市场中,何来“冤案”之说?如果很多消费者持续认为某个品牌价格偏高时,就不能说是个别消费者的错觉,而极有可能是很多人集体认知的呈现。老板可以解释自己的定价策略,却很难推翻消费者的集体判断。
贾老板觉得冤,可能是因为西贝确实在食材和工艺上下了不少功夫。但顾客去吃饭,不会去算后厨用了多少人、租金涨了多少、食材从哪里运来,运费花了多少。顾客只关心这顿饭是否物有所值,吃得开不开心。价格从来不是企业单方面能定义的概念,它是由无数消费者用自愿买单认定的。
这场“现做与预制”的口水战,表面是食材工艺之争,实则消费者要的不是预制与否的标签,而是“钱花得值不值”。
餐饮竞争的本质是信任的综合题,消费者愿意为“品质”“现做”来支付溢价,但对应的期待是宣传真实、工艺透明。
西贝“预制菜”争议,
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