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本应是洋溢希望的时刻,谁能预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水患”,让沈阳师范大学的2087名师生陷入呕吐腹泻的集体健康危机。
从8月31日首批学生出现不适,到9月7日官方公布病因,短短一周内,整个校园仿佛化作一座巨大的“医疗中心”。
剧烈腹泻、持续高烧、整夜输液……这哪里是大学生活的开启,分明是一场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故!
更令人愤慨的是,当真相水落石出时我们才意识到:这场灾难原本完全可以避免!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校园突发集体感染
2025年8月30日,刚刚返校的学生还沉浸在新学期的喜悦中。
宿舍里,大家一边整理行李,一边热烈交流着暑期的趣事。
谁也没想到,一场“危机”正悄然逼近。
次日,校医院开始陆续接收到自述肠胃不适的学生。
起初,无论是医生还是学生本人,都以为是刚开学作息紊乱,加上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轻微肠胃问题,没人太过重视。
但病情扩散的速度远超预期。有学生回忆,室友先是腹部剧痛难忍,接着频繁呕吐,直到胃里空空如也。
更严重的是无法控制的腹泻,几乎呈喷射状。
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从未经历过如此剧烈的身体不适,一个个面色苍白、虚弱无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病症具备极强的传染性。
有的宿舍甚至全员感染,无一幸免。
校医院的输液区迅速排起长龙,从诊室门口蜿蜒至走廊尽头,许多学生要输液到深夜才能离开。
一些症状严重的学生因脱水严重,被紧急送往急诊室。
血常规检测显示,他们的白细胞计数甚至达到正常值的两倍以上。
医生察觉异常后,最终确诊为细菌感染。
从8月31日到9月7日,仅仅一周时间,感染人数从最初几例迅速攀升至2087人。
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一个中等规模社区的总人口,似乎所有人都被这场疾病波及。
随着感染人数持续上升,一个问题在人们心中浮现:这场疾病究竟来自哪里?
疾控部门迅速展开调查。经过层层排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9月2日的初步检测结果显示,不仅在患病学生的样本中,在东生活区供水管网的末梢水样中,也检测出诺如病毒。
灾祸来源
诺如病毒,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病原体,竟然藏匿在高校的供水系统中。
作为引发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它致病力强,存活能力也极强。
可通过人际接触、污染食物和水源等多种方式传播,尤其擅长通过“粪口”途径侵入人体。
它在水中可存活两个月以上,75%酒精和免洗洗手液都无法将其彻底灭活。
其实,在大规模感染爆发之前,校园里早已出现“预警信号”,只是当时都被当作“小事”。
开学第一天,东区宿舍楼内就有学生反映水质异常。
清晨第一个打开水龙头的同学总会遇到相同情况:先是刺鼻的铁锈味扑面而来,接着流出的水呈现令人不安的褐色,有时甚至接近黑色,必须放水几分钟后,水流才会逐渐变清。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水看起来清澈了,那股若有若无的怪味依然存在,仔细观察还能看到水中漂浮着细小颗粒。
面对学生们的疑虑,宿管阿姨通常会解释说是假期停水所致,建议多放一会儿水即可。
大家听了宿管的解释,虽然心里仍有不安,但考虑到是老宿舍常见问题,也就没有深究。
然而,病毒并不会因为多放几分钟水就自行消失。
当疾控部门最终锁定污染源时,结果令人震惊:罪魁祸首竟是学校第三生活区那口使用多年的自备井。
确切地说,是与自备井连接的蓄水池出现了问题。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都已经2025年了,在沈阳这样的省会城市,一所重点高校竟然还在依赖自备井供应生活用水。
这种直接从地下抽取的水源,既未经过现代化净水处理流程,也缺乏规范的消毒机制。
有时一个月消毒一次,有时两三个月无人管理,完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主观安排。
疾控人员检查时发现,蓄水池的密封装置早已老化破损,边缘缝隙中长满青苔,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昆虫爬行。
这样的环境,简直就是病毒和细菌的“繁殖乐园”。
学校之所以坚持使用这套陈旧的供水系统,归根结底是出于经济考虑。
相较于接入市政供水管网,自备井的运行成本确实低廉。
可谁也没计算过,一旦发生问题,两千多名师生的健康、家长的担忧、校园的正常秩序,这些损失又该如何用金钱衡量?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这场灾难本有机会在初期就被遏制。
传染病防控中有个“黄金72小时”的概念,发现和应对越早,疫情扩散就越能被有效控制。
但这次事件中,第一批学生出现症状后,学校仍让学生继续使用可能被污染的水源。
9月2日初步检测发现病毒,如果此时立即切断传染源,至少能避免更多人感染。
但直到9月7日,学校才正式通报污染源并采取封闭措施,这中间的5天里,又有不少学生因此染病。
这不是疏漏,是失责;更不是失误,是严重失职。
信任难以重建
事发后,省市政府迅速介入,不仅开通医疗绿色通道,还派医疗团队进驻校园,对患病学生进行分级诊疗。
疾控部门开展多轮消杀,全力追溯污染源头。
校方调集8辆供水车,为学生免费提供桶装水,并紧急启动市政供水接入工程。
这些措施看似全面,响应速度也不慢。
但有个问题始终无法回避:如果在学生反映水质异常时就及时处理,这场波及两千多人的疫情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截至9月7日下午5点,已有1817人康复,仍有270人接受治疗。
从数据来看,情况正在逐步好转,但有些东西却难以迅速恢复,比如师生对学校的信任。
不难想象,经历这次水患后,不少学生每次打开水龙头都会心存疑虑。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希望他们接受良好教育,而不是为最基本的饮水安全整天提心吊胆。
这种不安,可能会伴随这批学生很长一段时间。
而学校想要重新赢得信任,恐怕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时间。
其实沈阳师范大学的这场“水灾”,并非孤例。
全国还有不少高校,为节省运营开支,仍在使用老旧设施。
有的宿舍电路老化,插座一插就跳闸。
有的食堂食材保存不规范,偶尔出现变质食品。
还有的学校对学生反馈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总是抱着“能拖就拖”的态度。
这些看似“小事”的隐患,一旦爆发,影响的将是成百上千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这次事件无疑给全国高校敲响警钟: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育人的底线是保障学生的基本安全。
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压缩成本的做法,都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如果连喝一口干净的水都成了奢望,那么“立德树人”的目标又该从何谈起?
结语
愿所有高校都能摒弃“成本优先”的思维,将安全视为教育的“核心课程”。唯有守住这条底线,教育才能真正充满温度与力量,不负家长所托,不负学生青春。
参考文献:1.澎湃新闻:《沈阳通报沈师大学生呕吐腹泻:学校自备井蓄水池受污染引发》2025-09-082.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台:《沈阳师范大学有师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学校:水样检出诺如病毒》2025-09-0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