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600多年前的江苏太仓刘家港,江面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大船。据史书记载,舰队中巍峨的"宝船"可能长达一百多米,堪称当时的海上巨无霸,桅杆高得能捅破天。船帆一拉开,遮天蔽日,几百艘船组成的船队一开动,江水都被搅得翻涌,岸边围观的人惊得说不出话——这不是神话里的"海上仙山",而是明朝太监郑和率领的远洋舰队,正要开启一场震惊世界的"下西洋"之旅。
这事儿放在15世纪初,绝对是全球最"炸街"的操作。要知道,欧洲的哥伦布驾着小破船横渡大西洋,那是一百多年后的事儿了。郑和的舰队,光是大型宝船就有几十艘,随行的士兵、官员、工匠加起来超过两万人,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船上带着丝绸、瓷器、茶叶,还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罗盘、牵星板,甚至能在船上种蔬菜、养牲畜,俨然一个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海上移动城市"。
这支舰队可不是去抢地盘、抢财宝的。跟后来欧洲殖民者拿着火枪大炮"开门"不一样,郑和带的丰厚赏赐,是明朝"厚往薄来"政策的体现,旨在向各国宣扬大明国威,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到了东南亚的暹罗(现在的泰国)、满剌加(现在的马来西亚马六甲),他就拿出丝绸瓷器送给当地国王,表达友好往来之意;碰到非洲东海岸的麻林国(现在的肯尼亚一带),当地人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船,吓得以为是"天神降临",郑和却笑着跟他们交换特产,把中国的铁器、农具教给他们用,甚至从东非带回了长颈鹿,明朝人将其奉为象征太平祥瑞的神兽"麒麟",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轰动。
就这样,郑和带着舰队前前后后跑了七趟,足迹从现在的越南、印度,一直延伸到沙特阿拉伯、肯尼亚,把明朝的"名片"发到了半个地球之外。沿途的国家纷纷派使者跟着他回明朝,带着香料、珠宝来"朝贡",明朝一下子成了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的"超级大国",这种荣耀,在古代中国的航海史上绝无仅有。
可让人猜不透的是,这么风光的远航,背后的动机却像一团谜。有人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海,是为了找失踪的侄子建文帝,怕他躲在海外图谋复辟;也有人说,就是为了炫耀明朝的实力,让全世界都知道"天朝上国"有多厉害;还有人觉得,是为了打通海上贸易通道,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卖出去,换回稀罕的香料和珠宝。但这些说法都没确凿的证据,直到现在,历史学家还在为这事儿争论不休。
更让人惋惜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远航,竟然在第七次结束后突然被叫停了。朱棣去世后,新皇帝和大臣们觉得远航太花钱了,派出去几万号人、几百艘船,回来的"朝贡"品大多是不能吃不能用的奢侈品,实在不划算。加上当时的明朝更看重"陆地上的安稳",觉得守住边境、发展农业才是正经事,航海这种"花钱不讨好"的活儿,没必要再干了。
于是,朝廷下令停止远航,还把郑和留下的航海图纸、资料要么锁进仓库,要么干脆烧掉了。曾经劈波斩浪的宝船,慢慢在港口里腐烂,那些熟悉航线、会修大船的工匠,也渐渐没了用武之地。就这么着,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航海事业,像一场热闹的大戏,刚唱到高潮就突然落幕了。
回头看看,郑和下西洋就像一颗划过历史夜空的流星,它让明朝在世界舞台上亮过最耀眼的光,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匆匆退场。如果当时的明朝能继续这场远航,会不会像后来的欧洲国家一样,早早打开世界的大门?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但不管怎样,那个站在巨船上,望着茫茫大海的郑和,和他带领的那支无敌舰队,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热血、最传奇的存在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