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造船业进入新一轮整合周期,中国船舶工业迎来历史性时刻
2025年7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批准中国船舶(600150.SH)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601989.SH)的交易方案,这场涉及1151.5亿元资金、超4000亿元资产的“世纪重组”正式落地。
此次合并不仅刷新A股近十年吸收合并纪录,更催生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完备的上市造船巨头——新“中国船舶”,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从“大而不强”向“全球领航者”跨越的关键一步。
资产置换与股东大会进展
资产整合
中国重工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旗下大连造船、武昌造船等核心资产及在手订单整体注入中国船舶。
合并后形成覆盖“研发-制造-配套-维修”的全产业链闭环,整合江南造船(智能船舶)、大连造船(LNG核心工艺)、武昌造船(军用特种船舶)三大技术引擎,高端船型如LNG船全球市占率突破30%,绿色船舶订单占比超40%,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30%。
股东大会通过
2025年2月18日,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临时股东大会高票通过重组方案,相关议案通过率超90%,现场股东参会率超51%,体现市场高度认可。
7月4日,上交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正式批准交易方案,8月5日中国船舶发布停牌公告,8月13日起因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申报停牌,复牌后股价一度冲高超6%,最终微跌0.31%报收38.38元。
此次重组不仅重塑全球造船竞争格局,更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未来展望:从“中国神船”到“全球领航者”
短期目标
整合协同:通过统一采购、共享技术、优化供应链等方式,预计年降低成本超20亿元,提升高端船型技术溢价能力。
订单承接:合并后手持订单量全球领先,订单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船舶订单占比有望提升至50%以上。
长期战略
海军装备保障:整合舰船研制体系,提升对航母、核潜艇等战略装备的保障能力,助力海军现代化建设。
海洋科技突破:依托大连造船的LNG船核心工艺与武昌造船的军用特种船舶优势,推动深海装备技术突破,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
国际化布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提升中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
相关概念股梳理:
中国船舶
合并后成为全球最大上市船企,总资产超4000亿元,年营收超1300亿元,净利润49.25亿元,全球市场份额超20%,直接受益重组规模效应与技术协同。
中国动力
船舶动力系统核心供应商,覆盖燃气动力、蒸汽动力等七大领域,2025年计划收购中船柴油机16.51%股权,氨燃料发动机量产成本比韩国低25%,抢占24000TEU集装箱船增量市场。
中船科技
聚焦深海科技与绿色智能领域,已完成海鹰集团等风电资产注入,未来或整合舰船配套设备资产,打造高科技新产业平台。
中国海防
专注水声电子、军民用导航等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受益于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
最后,作者也是为大家挖掘了一家“中船系”重组第一股,底部预期拉满,随时停牌!
1、集团旗下唯一以军工为核心主业的上市平台,体外资产(如黄埔文冲)注入预期强烈,军船订单增速有望超预期。
2、与集团资产置换完成+发布避免同业竞争承诺公告+7.11日股东大会召开在即=停牌在即?
3、近期持续出现堆量+倍量,均线已经形成多头排列,右侧量能显著放出来,主力抢筹明显,随时停牌起飞!
特别声明: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指导,据此买卖,盈亏自负,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