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降级”了!
从第二变成第三,听起来像是“掉级”,但实际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生死抉择?
2025年8月,长江长寿段迎来立秋后首次洪峰过境,水位上涨超3米,但幸运的是,此次洪峰并未造成重大影响。
也是由此令人感叹,幸亏国家当年“拆了长江的长度”!
实际有这样的感慨,便是因为半世纪之前长江中游的荆江段却是中国人每年汛期的噩梦。
那时候有多夸张呢?
下荆江段直线距离仅80公里,河道长度却达240公里,弯道多达16个。曲率最大的“上车湾”甚至达到了3.0,而江水在这里绕出的弧比圆规画的还圆。
而这种过度弯曲的河道严重阻碍洪水下泄速度。每到汛期,上游洪水在此积聚,水位迅速上升,威胁堤防安全。荆江两岸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人口稠密,耕地丰富。
一旦水位上升超过基准线,这个后果实在是难以想象。
而真正下定决心整改却是因为1954年的一场洪水。
1954年,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水,沙市水位高达44.67米,高出堤内城区14米。相当于在头顶悬了一条比三层楼还高的“黄河”。
而荆江分洪区三次启用都没有缓解险情。但荆江大堤一旦溃决,江汉平原将被淹没,武汉、京广铁路等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严峻形势,我国水利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对荆江段实施裁弯取直工程。
1966年冬天,长江水利委员会在监利尺八口进行第一次实地爆破试验。
随后1968年的上车湾和1972年的沙滩子相继实施裁弯工程。三次裁弯使长江河道总共缩短78公里,新河道比原来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工程效果立竿见影。新河道的洪水位比原来降低了0.5到1.2米,相当于为长江腾出了2.3亿立方米的洪水容积,大大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
而后在1969年《人民长江》杂志第4期第一次在脚注里承认:“经实测,长江干流缩短78公里,全长6397余公里。”
也正是这一年,国际上普遍把亚马孙河长度更新为6440公里,长江从“世界第二”滑到“世界第三”。
不过虽然排名变更了,甚至第二位让位第三,但得失之间,却是利大于弊更多。
荆江大堤因此节省加高费用1.2亿元,按1960年代币值计算,相当于今天的近百亿元。最重要的是,江汉平原1200万亩耕地和800万人口的安全得到了更好保障。
而航运效率也大幅提升,船只通行时间缩短10至15小时,一艘千吨级轮船每趟可节约燃料费60多元,相当于当时两个工人的月工资。
只得说,万事具有双面性,被裁掉的长江河段,当年也确实威胁着江汉平原1200万亩耕地和800万人口的安全。
而虽然长江排名变了,但它的价值从未因此减少,毕竟河流的价值不在于排名高低,而在于是否造福沿岸百姓,是否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
虽然如今存在一系列生态问题,好比5万亩良田被切成孤岛,地质结构不稳定,至今还在年年崩岸。水域面积大幅缩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减少。
当相比较当时的处境,先保护人民的饭碗和安定,才是最好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