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中旬,蒙古东部与伪满洲国交界的诺门罕地区,荒芜的戈壁滩上突然战云密布。广袤的草原被一阵阵马蹄与履带声惊醒。
苏蒙联军在此悄然集结了包括骑兵、炮兵和步兵在内共三千余人的兵力,沿哈拉哈河构筑防线,严阵以待。他们深知一场风暴正在酝酿,日军可能发起的进攻已如箭在弦。
然而,日军先头部队23师团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却出现了严重的误判。山县在未进行充分侦察的情况下便武断认定,当面的苏蒙军仅有一千人左右。
在他看来,大日本帝国的威武之师不仅兵力两倍于敌,还配备精良装备与空中支援,完全有能力将这支“弱小”的敌军实施包围并彻底歼灭。
山县武光的误判,源于其盲目自信与对现代战争形态的认知滞后。他依然迷信所谓骑兵的突击威力,却严重低估了苏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压倒性的火力。
参加诺门罕战役的鬼子兵(电影剧照)
当时日军的装备和技战术水平,也就能虐虐装备拉胯、后勤为零,空有热血却无粮无弹的国民党军队,比起武装到牙齿的苏联红军那根本是不够看的。
话说山县果断下令将部队分为三路向诺门罕进发,企图以钳形攻势迅速结束战斗——闻名后世的诺门罕战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序幕。
日军第64联队3000余人,其中由第23师团搜索队队长东八百藏中佐率领的中路部队,包括数百名精锐骑兵、少量步兵及十二辆装甲车,承担主攻任务。
5月28日凌晨,东八百藏部队在接近哈拉哈河附近时,于两河交汇处不远的一座沙丘上发现了几辆苏蒙军坦克——车上正坐着蒙军骑兵第6师师长沙日布和苏联军事顾问瓦西里耶夫,他们此时正在执行侦察任务。
东八百藏见状,以为捕捉到了歼灭敌军指挥官的绝佳机会,立即下令骑兵与装甲部队从中路展开突击,同时指挥另外两路骑兵从侧翼实施包抄,试图将这支小部队一口吞掉。
自我感觉良好的参战日军
由于日军有备而来,而苏蒙军并没有得到日军情报,因此区区几辆坦克很快陷入重围。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下,沙日布师长一边组织顽强抵抗,一边成功掩护瓦西里耶夫突围而出,奔赴后方请求支援。
此时苏蒙军人数稀少,缺乏重武器,仅有的三挺重机枪中也有两挺被日军击毁。最终,沙日布与所属官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
初战告捷使东八百藏信心大涨。他没有重新评估战场形势,反而率部队继续向哈拉哈河上的浮桥方向推进。
然而,就在即将抵达桥头之际,形势陡然逆转:获知前线消息后紧急赶来的一千二百余名苏蒙士兵突然出现在战场两侧。
他们配备十二辆坦克、十二辆装甲车及十六挺重机枪,以绝对优势火力迅速将日军反包围于沙丘地带。
苏军的坦克根本不是日军那个铁盒子能比的
在重武器的猛烈打击下,东八百藏部队损失惨重,被迫向沙丘撤退,却很快又被蒙军装甲车团截断退路。
绝望之中,东八百藏下令骑兵发起自杀式冲锋,试图以传统武士道精神冲击苏军坦克阵地。
然而,在现代化装甲与火焰喷射器的绝对压制下,日军骑兵纷纷倒下,鲜血染红沙丘,最终全军覆没,东八百藏本人也战死沙场。此役苏蒙军损失甚微,而日军几乎无人生还。
5月30日傍晚,64联队的军医松本草平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带领一支卫生队连夜前往诺门罕前线回收日军遗体。
起初他感到十分困惑——收尸通常是作战部队的任务,卫生队几乎不具备战斗力和防护能力,何以轮到他带队执行?
日军最后只能“全员玉碎”
通过询问联队士兵,他才得知惨痛的真相:东八百藏的骑兵队、浅田小队、中野班以及汤谷弹药运输队均已遭遇歼灭性打击,联队已无兵可派,只得派出卫生队执行这一任务。
松本草平心中笼罩着强烈的不安。他曾多次随军出征,却从未见过如此惨重的损失。
作为一名多次随军出征的老兵,他经历过不少战斗,却从未见过需要卫生队上前线收尸的情况。当晚,在联队临时增派的一个班的护卫下,他带领卫生队乘车赶往交战地区。
黑暗笼罩着戈壁,寒风呼啸,一行人艰难地确定了战场具体位置。当手电光照出满地人马残骸时,松本草平震惊得说不出话——整个沙丘仿佛被血洗过一般,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
天亮之后,战场全景更令人触目惊心。从尸体的分布与状态来看,日军显然遭到了重火力和火焰武器的毁灭性打击。诸多尸体上清晰可见坦克履带碾压的痕迹,人马残肢与武器碎片混杂在一起,沙土被鲜血浸透变成暗红色。
苏军和阵亡士兵
松本草平判断,苏蒙军出动了机械化部队,尤其是喷火坦克,对仍以骑兵为主,依靠步枪和马刀作战的日军骑兵队形成了降维打击。
64联队的日军骑兵擅长突袭和机动进攻,但在装甲洪流与烈焰喷射面前,一切战术都失去意义。换言之,这是一场传统军队与现代化装备之间的不对称作战,日军即便配有装甲车,也在性能差距前毫无还手之力。
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日军骑兵在冲锋途中遭到重机枪压制,大批人马中弹倒地;剩余士兵勉强冲至坦克前方,却迎来火焰喷射,瞬间人马俱焚,在痛苦中挣扎直至死亡。
为确保全歼,苏蒙军甚至驾驶坦克反复碾压战场。松本草平在回忆录中提到,许多尸体被射成蜂窝,不少被烧至焦黑难辨,血肉与沙土混杂,空气中弥漫着焦臭与死亡的气味。
他还注意到一个令人悚然的细节:一些日军士兵遗体四肢烧焦,躯干却相对完整,服装及领章、肩牌依然清晰可辨。
被打死的日军士兵
这表明苏军为防止日军伤兵继续抵抗,故意用喷火器烧毁其手脚。这一切,让松本草平深刻体验到现代战争的残酷与传统军事思维在面对技术革新时的无力。
还有些在苏军的第一波打击中活下来的日军士兵试图挖壕沟隐蔽,但人的两只手怎么可能快得过坦克的履带?
松本看到,这些人的战壕最多只挖到了一半就被苏军的坦克碾平了,其半成品的战壕上还留下了坦克反复碾压的痕迹,以及血肉模糊的十几具尸体。
在给自己的同类们收尸的过程中,松本草平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样如同人间地狱般的场景他此前从未见过。
最终,松本草平带领的医护人员总共只收上来几十具完整的尸体,而且大多都被烧焦了,而且基本上那些尸体都是零零碎碎的,连抬担架的时候都得万分小心,生怕一个不小心把尸体给摇碎了。
苏军收集的日军钢盔和遗物
至于那个担任指挥官的东八百藏,尽管卫生队多方寻找,尽了最大的努力,可现场连任何遗骸都没找到,估计早就被苏军烧得尸骨无存。
直到多年之后,已经垂垂老矣的松本还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们感慨:苏军手段的狠毒,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围绕着哈拉哈河展开的一系列战斗中,7万多号称精锐的日本关东军死伤5万多人,其主力骑兵部队几乎全灭,虽然打死了快两万鬼子兵,但苏军俘虏的日军只有464人。
实际上,当时日军和苏军的装备代差,和日军与国民党军的装备代差基本上是差不多的,都属于碾压级别的差距。
由于日军顽固不化,甚至不愿接受救治,反而和来救援的苏军同归于尽,吃了好几次亏之后苏军采用了非常现实而且高效的方法:看到日军伤兵干脆直接物理超度。
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在前线
这一战彻底打掉了日本军部“北上”的信心,从而一心准备“南下”,并间接导致了2年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诺门罕战役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的到来。当日本军官还活在骑兵突击的旧梦里,苏军已经无情展现了装甲洪流与烈焰喷射的可怕威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