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豫园附近有一条逼仄的老街巷——果育堂街,它因近代沪上的大善堂果育堂而得名。
点击查看视频
清朝末年,上海旧城在录的善堂有数十家,承担着不同的慈善项目,其中,最为著名的民间慈善机构之一就是“果育堂”。咸丰年间,上海人江驾鹏等集资租赁庄家桥南民房,创办了供贫民儿童免费上学的义塾,取《周易》中“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之意,命名为“果育堂”。1868年,果育堂在袁公祠后建了规模较大的新校舍,除继续兴办义学外,又开展了如恤寡赡老、施赊棺木等慈善事业,后来还成立了老城厢当时规模最大且专业高效的民办救火队,昼夜护佑数十万市民的安危,并创办了上海最早的水上巡逻和救难机构——轮船救生局。
果育堂名气之大,可从流传至今的成语“义浆仁粟”中看出。该成语出自清代冯桂芬《上海果育堂记》中的“易缠头之金,义浆仁粟不匮矣”,其含义就是,不求任何回报,完全无条件施舍给贫民的食物。
1911年果育堂并入另一慈善机构“普育堂”,其原建筑在1923年拆除,附近的果育堂街则作为历史保护道路留存至今。果育堂街不仅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街道,更承载着一种代代相传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记者 / 朱琳
编辑 / 樊陆佳
资料 / 黄浦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