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关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张雪樵介绍了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创新完善生态环境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张雪樵 据中国网
张雪樵表示,生态环境是检察公益诉讼自试点到全面实施以来十年实践中办案规模最大、办案成效最好的法定领域。“十四五”期间,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4.8万件,其中90%是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其中一项标志性成果是,初步形成了破解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检察机关创新建立了跨区划的一体化办案机制,由流域相关的辖区共同的上级检察院立案,组织全流域相关的检察院同步参与。其中,最高检这几年先后办理了南四湖生态环境治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珠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案,都是在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内督促不同的省(区、市)政府协同解决了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难事,例如流域覆盖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八市34个县(市、区)的南四湖彻底根治了黑臭水体,并且跃升成为国家“5A”级景区。长江全流域3500条通航干支流基本实现船舶污染“零直排”。
张雪樵表示,检察公益诉讼是“以诉的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但诉讼双方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大协同格局。
张雪樵介绍,从2021年1月到今年6月,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共监督立案19.4万件。在审判活动监督方面,最高检联合最高法制定了办理民事和行政生效裁判再审检察建议案件等工作规范,进一步健全监督工作机制。对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依法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9.6万件。针对民事“执行难”,今年最高检又部署开展了涉民事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监督活动,推动强化对执行活动的全程监督。在刑罚执行监督方面,检察机关建立了“派驻+巡回+科技”的监督工作机制。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提出纠正意见16.6万人次。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