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三年的学科专业调整画出了清晰的蓝图。《方案》提出,要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推动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的协同联动,加快急需学科专业的布局,并强调要“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这份《方案》的意义不仅在于一次专业目录的修订,更在于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新一轮系统性重构。高校的“加减法”表面上体现为课程和专业的优化,更深层次则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重新对接。这一改革不仅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也将沿着教育链条前移,对中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01
高校做“加减法”,谁来补上底数?
此次《方案》对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文件明确要求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重点面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相关专业建设与扩招。同时,对社会需求不足、就业率偏低的传统专业,将实行预警并逐步压缩。
这意味着,未来三年,中国高校的专业结构将进入快速调整期。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时,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分数和排名,还要适应一个持续动态变化的专业版图。新兴产业学科正在加速扩张,而传统专业则面临收缩或转型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点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不仅提出设立人工智能类的新兴专业,还要求推动 AI 赋能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逐渐从一个独立学科转变为普遍适用的基础工具,医学、工程乃至文科研究都需要掌握 AI 能力。
所谓“底数”,指的正是这些新兴专业与未来产业所需的前提条件——学生在中学阶段打下的知识储备、兴趣方向和综合素养。如果这一层基础不足,再宏大的高校改革也难以真正落地。因此,高校的专业版图在加速变化的同时,更需要中学端更早介入,优化供给、强化培养,确保人才链条的衔接。
02
人才链条要贯通,关键在前移
学生最终选择什么专业,并不是在志愿填报的那一刻才决定的。往往在中学阶段,学科兴趣的萌发、优势能力的积累以及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就已经为未来走向埋下伏笔。
因此,高校层面的专业调整更像是一种“终点决策”,而中学教育则承担着“起点塑形”的作用。如果起点缺乏科学引导,终点就难以实现精准对接。这也是《方案》中提出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的重要逻辑:平台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准确而长期的前端数据,而这些数据正源自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表现与兴趣沉淀。
事实上,自 2024 年起,全国范围已启动人工智能教育的试点探索,部分省份率先在高中开设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课程,并与新高考的选科改革挂钩。这意味着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通过校本课程、算法思维训练和智能教室应用,逐步形成与新兴专业对接的能力基础。相比小学阶段的启蒙,高中环节更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衔接未来的专业调整。
这种教育链条的前移探索,凸显了高中在兴趣塑造与能力积累中的关键作用,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精准的“底数”。因此,高校在进行专业优化的同时,中学教育必须同步升级供给,只有前后衔接,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人才贯通。
03
数智课堂+五育融合,夯实人才基础
《方案》强调要“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并加快新兴学科的布局。要让这些目标落地,必须依赖中学阶段的精准供给,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具备与新兴专业衔接的基础。
在这一环节,作为华领通智人工智能集团推出的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的核心品牌,AI 水手以“12345 系统模型”为核心抓手,推动人工智能深入嵌入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水手数智教室 S900将 AI 应用于课堂互动、作业批改和学情反馈:互动分组和实时测评提高了课堂参与度,理科批改准确率接近 97%,作文智能点评准确率超过 98%,学情反馈时间缩短至原来的数分之一。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优势能力更清晰可见,从而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同时,AI 的融入正在加速“五育并举”的落实。AI 水手依托“12345 系统模型”,推动德智体美劳的融合,逐步形成系统化的育人框架。德育从单向灌输转向情境体验与数据反馈,更注重互动与价值观内化;智育由标准化教学拓展为个性化与跨学科融合,强调综合素养的提升;体育从经验式指导走向科学监测与智能干预,更具针对性;美育由技能训练延伸至创造力激发与文化传承;劳育则转向智慧实践与产教融合,突出真实情境下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这种以 AI 为支撑的“五育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前端质量,使中学教育能够更好地与高校新兴学科形成精准衔接。
这些探索表明,人工智能在中学阶段的意义,已经从单纯的“效率工具”拓展为“人才前端质量”的保障。高校负责顶层设计,而中学端通过 AI 完成“底数”优化,二者只有同频共振,专业结构的调整才真正具备落地效用。
《方案》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教育进入“全链条重构”的新阶段。高校专业优化体现了国家对产业与人才关系的战略布局,而中学端的 AI 赋能,则是让这套顶层设计落到育人全过程的关键环节。
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只是应试准备,而是与未来专业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对教育系统而言,在高中阶段精准引入人工智能,将成为提升人才质量与教育公平的新标尺。换句话说,AI 正在从“课堂工具”转变为“人才战略”的前置引擎。
从中学到大学,教育的全链条协同正在以 AI 为驱动力加速成型,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