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二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那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这是汪曾祺为人熟知的对孤独的描绘。前半段有多美好,最后一句就有多落寞。
徐倩老师说,这种“无关”是孤独带来的缺失感,而缺失,是孤独的一个面向,孤独还有另一个面向,叫做自由。徐倩老师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谈论孤独的两个面向:缺失与自由。
孤独与缺失
孤独带来的缺失感,犹如从钝到尖锐的痛感,是层层递进,逐渐扎进那个让人极度痛苦的位置里。
第一层,是如钝物敲击般的痛——被人群孤立。身处在人群中,在聚餐或者一起工作,但却慢慢感到周围的一切在向远处退去,像一幅画从彩色退到灰白,自己仿佛被人群抛离、孤立,也仿佛听不见身边人的声音,对他们的谈话不感兴趣,内在似乎有一个部分被抽离出来,身体仍然在人群中,心却被抛在孤绝之地。就像叶子的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这种孤独,徐倩老师认为是俄狄浦斯情结级别的孤独。我们的内在都有一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但这个小孩看见自己爱的人与另外一个人关系很亲近时,会觉得自己是被排除在外的,剩下两个人是紧密相连的。这种级别的孤独会使我们在三人关系中,看见其他两个人很亲密时,会被一种被孤立的缺失感击中。仿佛自己是不被接纳和喜欢的,这种感受越强烈,我们感受到的痛苦也越强烈。
第二层,是如皮肤剥离的撕裂痛——真的丧失了所爱之人。比如与恋人分手,或者所爱之人离世,这会强烈激活我们被抛下的孤独感和痛苦的感觉。
第三层,是如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心里的持续的锐痛——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痛苦。刚出生的小婴儿迫切需要妈妈的怀抱、声音、气味来使自我聚拢,与妈妈维持紧密、黏在一起的感觉来维持在子宫里被包裹的感受。
这种包裹不仅仅是身体层面,小婴儿脆弱、混乱、容易破碎的内在也能被这种感觉包裹在一起。因此抱着宝宝、用皮肤和声音接触对宝宝而言是必需品,是无法常常用婴儿躺椅这类工具来代替的。那种坐在躺椅上,不哭不闹,甩着小手小脚,父母在一旁做别的事,这个画面里的婴儿或许是很孤独的,他渴望被包裹的需要是不被满足的。
这种不满足持续下去,会使婴儿无法觉知自己的存在,无法识别自己是谁,也难以分辨需要以及理解自己的状态。对自己的感知是非常模糊的,难以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我们与内在的自己断联,意味着内在小孩的声音始终没有被听见过。这是与孤独有关的极致痛苦。
徐倩老师谈到,这三种层层递进的与孤独有关的痛苦是可以同时发生的。无论是在人群中的抽离感、被抛弃感以及失恋、丧失都有可能激活内心深处这种“我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极致痛苦。
与孤独有关的缺失,可能有两种表现方式,或者说两种可能的成因。
第一种是在生命早期,成长的必要条件里缺少了一个条件,比如婴儿没有得到母亲的情感在场与情感关注,这就会成为一种缺失。再比如身体的残疾,以及心理上的残疾,心理残疾是因为某些需要长久得不到满足,比如持续忽视、情感上得不到回应和抱持等等。这些缺失会使我们遭遇外部事件时激活内在非常脆弱、容易崩解的感觉,仿佛自我在不断坠落,要摔成一片一片了。
另外一种与孤独有关的缺失,来自我们对他人的期待。我们期待恋人能一直跟自己在一起,一直有话说,有什么都第一个想到自己,不会跟别的异性太近,能被自己独占,自己是对方心里最重要的人等等。那种被抛下的感觉也与希望永远不分开的期待有关。对对方的期待越强烈,越能强化和升级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缺失感。
幸运的是,孤独有缺失的一面,也有自由的一面。
孤独与自由
纪录片《孤岛之歌》的第一集里的女孩,是主动寻求孤独的。她在喧嚣的城市会感到焦躁,以及一种无法让这个城市与自己有关的孤独,但当她给自己找到一种归园田居式的生活时,她感到生命力复苏,能够安放自己,并且能享受内在的充盈了。
我们是能选择自己在孤独里体验怎样的感受的。徐倩老师认为这并不是在说我们需要独行,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独行。
无论是不是正处在关系里,还是单身,我们都是独行者。这就是我们的本质和现实,我们需要承认自己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而我们面对孤独时的选择,呈现的是我们内在有没有能力去承载,或面对“我就是在独行”的现实带来的痛苦。
9月14日,徐倩老师带领的线下观影沙龙,会一起观看纪录片《孤岛之歌》,这部纪录片采访了正在经历孤独的五位女性,透过她们去看孤独的不同面向。徐倩老师也想借由这次活动,邀请大家一起通过看见他人是如何经受孤独的,来探讨和感受不同的人是如何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生活的,并且有的人还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怎样的人,可以真的享受孤独?
内在有好关系打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曾经有过一段比较长的好的关系,这个关系能进入自己内心,让自己感到是有人爱着自己的,对自己有好的感觉,从这种好的感觉里,生长出承载和面对独行于世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孤独力”。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安住在孤独的感觉里,对自己有了更多发现,或者在孤独里开始创造。因此能够独处,享受独处,一定与内在的好关系有关,与我们内在和自己的关系是好的有关。
如果我们内在对自己的感受是很糟糕的,是无法接纳的,嫌弃、攻击自己的,独处会使我们被迫与那个糟糕的自己相处,因此独处会变成一种迫害性的状态。
再反过来看,当我们可以耐受孤独带来的痛苦时,我们就看见了自己。我们能从孤独里看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看见自己时,我们就能够画出自己的形状了,也就知道自己想要建立怎样的关系,在关系里收获怎样的感受。耐受孤独,能帮我们看清自己的形状,也看见自己的边界是怎样的,是在哪里的。但很多时候看见自己是很痛苦的,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比如为了合群,为了获得认可去迎合、讨好,要在心理层面,保持一种始终与他人的眼光连接在一起的感觉,这些时候,我们都在勉强自己做不情愿的事,在突破和蚕食自己的边界。
有人问,孤独是否能被消除,内在的缺失是否能被疗愈与弥补。
徐倩老师谈到,如上文提过的,我们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这种孤独的本质是现实存在的,是无法被消解的。我们被抛到这个世上存在着,我们不得不自己为自己负责,独自承受,最终一个人来,一个人走,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存在和消失。所以孤独无法被抹除。
而另外一个遗憾是,缺失无法被补足。缺失就是缺失,也许经过好的关系的疗愈,那个缺口不再能引发我们动荡而深刻的痛苦,但过往带来的缺失会一直在那。五岁那年一去不再回来的爸爸,或者出生后就被送养,从没见过亲生父母的孩子,这些缺失是永远存在的,因为我们无法回到五岁那年阻止爸爸离开,也无法在被送养前扭转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能做的,是努力发展被缺失压抑和限制的功能,努力恢复缺口周围的弹性和韧性。
耐受孤独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容易并不意味着无法达成。所谓的耐受,也不意味着逼迫自己忍耐,忍耐本身也是重要的心理功能。如上文所说,能耐受孤独是因为有好的关系打底。或许我们可以从好的关系入手,探一探自己内心孤独这潭池水的深浅。
而没有什么关系,能比一群对孤独、对与自我相处好奇的人聚在一起,深刻而深情地谈论这些重要问题的关系更加合适的了。
对自己,不要惊鸿一瞥,无论在怎样的时刻,你都值得被自己好好看见。
如果我们的内心被孤独所困,欢迎带着你的困境来到我的《孤岛之歌》观影沙龙,通过对孤独的观察、分享与解读,我们一起直面孤独。
带领者:徐倩
时间:9月14日(周日)下午2-5点
地点:深圳·南山区·前海印里俞欣书店
费用:398元/人,两人同行600元。
扫码图中二维码,即刻预约席位
徐倩老师今晚直播话题——
你的创造力怎么消失了?
欢迎预约~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