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于朦胧坠楼身亡的消息,本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意外,却在网络发酵中演变成“罗生门”——网传现场照片里的两名男子,被部分网友“对号入座”为导演程青松与编剧极光光;随后程青松连发辟谣微博,晒聊天记录、报警记录自证清白;但质疑声随之而来,聊天记录的真实性、红发说法的矛盾、证据链的缺失,让事件陷入“辟谣-再质疑”的循环。
9月12日凌晨,程青松的微博被连续动态刷屏:“完全不认识于朦胧”“近几年均为红发”。他晒出与演员田海蓉的聊天记录,显示18:40-19:36协商晚餐地点,最终在北京某餐厅聚餐;又补充行程:当日下午在北京展览馆观看时装发布会。末了,他更宣布“已报警”,称“民警正在来我路上”。
然而,这些证据很快遭到审视。有网友发现,聊天记录的对话时间(18:40与18:41)连续显示异常,文本排版歪斜、字体不一致,被质疑P图;更有细心者翻出程青松9月初的社交照片,其鬓角为黑色,与“常年红发”的说法矛盾。更关键的是,公众呼吁的餐厅监控、支付记录等直接证据,程青松并未公布。
程青松的辟谣,未能平息公众对坠楼事件本身的疑问。小区业主透露,涉事房间的纱窗为金属材质,需钥匙解锁或大力破坏,但现场痕迹疑似“内向外撕扯”,不符合意外失足特征;5楼坠地通常伴随巨响,可聚会友人却称“未察觉异常”;于朦胧凌晨2:30反锁房门,6:00被发现坠楼,中间两小时的行踪成谜;遗体口袋中的两块名表,更被质疑“偷表跳窗”动机——于朦胧近期虽有事业低谷,但2024年春晚登台、2025年6月新剧杀青,经济状况并无异常。
更令人困惑的是现场处置:保安队长报警而非在场朋友,有人用衣物遮盖死者面部。这些细节与“排除刑事嫌疑”的结论叠加,让“意外”二字显得单薄。
舆论场的撕裂,本质是对“真相”的渴求。质疑派要求警方公布完整证据链(监控、尸检报告、笔录),呼吁涉事朋友主动澄清身份;谨慎派则提醒“尊重警方结论和逝者隐私”;程青松支持方强调“报警是合理维权”。但无论哪一方,都默认一个前提:于朦胧的死亡,不该成为“罗生门”。
目前,程青松已报警,警方介入调查谣言,但尚未通报进展;坠楼事件的核心疑问(纱窗破损原因、名表来源、友人行踪),仍需权威信息解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