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的战略研究室里,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正在蔓延,过去五年间,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辩论中,一个惊人共识正在形成:我们正在见证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力量转移。
2024年10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的《全球趋势2040》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综合国力指数正在以工业革命以来未见的速度逼近美国"。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前北约盟军司令斯塔夫里迪斯上将今年在《外交事务》杂志的撰文:"当我们谈论中国崛起时,不再是在讨论又一个大国兴衰周期,而是在讨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超级大国"。
历史维度中的力量跃迁
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全球连接首次使世界性帝国的出现成为可能,西班牙凭借其无敌舰队和跨大西洋贸易网络,建立起一个以数百万人口为基础的手工业帝国,这个曾经让欧洲颤抖的帝国,其实际控制人口仅相当于现代一个中型城市,却统治了世界海洋近一个世纪。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卡洛斯·罗德里格斯在《全球帝国比较研究》中指出,西班牙帝国的黄金时代,其本土人口始终未超过600万,而依靠美洲金银支撑的国力本质上仍是前工业化的。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国家力量的构成公式,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当时以其2400万本土人口为基础,构建了覆盖全球四分之一领土的殖民体系,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品、伯明翰的钢铁产品和伦敦的金融资本共同编织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体系。
但正如剑桥大学经济史学家琼斯教授所言:"大英帝国的工业优势始终建立在相对薄弱的人口基础上,当其面临美俄等更大体量国家的工业化竞争时,其相对劣势就变得不可避免"。
二十世纪的美国崛起标志着亿级人口超级大时代的来临,根据世界银行历史数据,美国在1945年二战结束时人口约1.4亿,而到冷战结束时的1991年已达到2.5亿,这种人口规模与工业能力的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投射能力。
但美国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其制造业占GDP比重自1970年代持续下降,到2023年已降至11%,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保持在27%左右。
中国崛起的结构性特征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4年发布的《新型工业化白皮书》中披露了一组关键数据:中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成为全球唯一联合国认定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
这种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新冠疫情期间显示出巨大优势,当全球供应链中断时,中国能够独立生产从口罩呼吸机到5G基站的各类产品。
在产业规模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1月的最新报告,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占全球35.2%,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的布局速度。
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88%、97%、85%和84%,这种压倒性优势使得欧盟在2024年11月不得不撤回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因为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源。
科技研发的投入产出比同样令人震惊,虽然美国仍在研发总投入上保持领先,但中国的论文发表量和专利申请量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24年通过PCT体系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中,中国占比达32.1%,超过美国的29.3%,特别是在5G、量子通信和超高压输电等前沿领域,中国已形成明显的领先优势。
军事与战略层面的质变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2025年度《军事平衡》报告指出,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已突破300万吨,超过美国的290万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造船工业能力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中国造船厂年下水舰艇吨位相当于美国5倍以上,这种工业基础支撑的军力增长,使得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拒止能力得到根本性提升。
在军事技术领域,9·3阅兵展示的歼-20S隐身战机、东风-61和惊雷-1导弹,显示出中国在竣工的跨越式发展,美国国防部在2025年3月向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已建立"实质性领先",远超美国正在研发的同类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军事建设的独特路径,与苏联片面发展军事工业不同,中国的国防建设始终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清华大学国防经济研究所2024年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国防开支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1.7%左右,远低于美国的4.2%,这种可持续的国防投入模式,使得中国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持续提升军事实力。
历史视野下的战略意义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伊恩·莫里斯在《文明的度量》中提出著名观点:社会发展指数取决于能量获取能力、组织能力、信息技术和战争能力四大要素,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正在创造的能量获取和组织能力确实前所未有,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70%以上城镇化率、95%以上识字率和超过80%的互联网普及率,这种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但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发展路径的创新上,与西方殖民扩张和霸权争夺的历史不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在实践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投资980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420万个,这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国际合作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地缘政治逻辑。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24年10月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警告:"西方必须认识到,中国代表的不是又一个霸权挑战者,而是一种新型文明国家的崛起,我们面对的不是要不要接受中国崛起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一个非西方文明重新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新时代。"
尾声
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展示,中国崛起之所以被西方战略专家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力量",不仅因其超大规模,更因其代表的发展范式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事。
这个世界正在学习接受一个全新现象:一个延续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如何用工业化时代的语言重新定义超级大国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需要更新自己的认知地图,无论是华盛顿的战略家、布鲁塞尔的官僚,还是北京的政策制定者。
历史从未提供过如此规模的实验场,也从未给过人类如此沉重的责任:如何在一个充满核武器和人工智能的世界里,管理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