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这几天,上海实在是太热了,约上三五好友,我们前往青藏高原,落地西宁。
没想到:暑期出游学生特别多,浦东机场里人山人海,还好提前2小时到了机场,否则安检都要排队1个小时以上。
【西宁:西北小吃抚慰人心】
清晨六点,东山上的曙光还未刺破云层,西宁城却已醒了。不是被车马人声吵醒,而是被某种更深沉的力量唤醒——那是烤馕的麦香混着羊汤的热气,是回族老人礼拜前的低诵,是藏族商人擦拭银器时哼唱的小调,是汉家媳妇推着早餐车轧过青石板的轱辘声。
这座海拔两千三百米的城市,在青藏高原的东北缘,以味蕾为引,向来客展露它多元交融的容颜。
西宁的小吃街市,自有一番天地。
莫家街、口福街,名目虽异,其里皆同:是烟火人间的集大成者。烤羊肉串的炭火永不熄灭,孜然与辣椒面的香气如一双无形的手,攫住行人的鼻子,教人不得不驻足。
门口摆放着各种花色的糕点,做的像一朵朵鲜花;
还有青海老酸奶,浓稠如脂;
牛大骨香气深入骨髓;
酿皮摊前不乏食客,抓入碗里,佐以蒜、辣油、香醋,最后还不忘一勺面筋;
穿行在小吃摊间,我们耳边的多民族语言如同交响乐般变幻;
当然我们打开账单,我们觉得这价格也不算便宜。
最后,咱们还点了几瓶吴京代言的大窑汽水,让自己暧昧(暖胃)一下,说错了、是暖胃一下;咱不想跳楼、也不想被坦克压、也不想把人干了、咱就想好好过日子;
虽然拿不出5,000万的巨款,那咱们就喝一瓶5元钱的暖胃的大窑汽水吧。
【多民族的文化融合】
西宁在高原的阳光下,展露出独特历史记忆,这座世界上高海拔城市之一的容颜,它既非纯粹的边塞苍茫,也不是简单的现代繁华,而是一种时空交错重叠的景象。
红色的土丘怀抱着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伊斯兰建筑的穹顶与藏传佛寺的金顶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恍惚间我们仿佛能听到:丝绸之路上驼铃的余韵;
西宁,有诸多寺庙;我将尽量为大家介绍寺庙的特点;
西宁,也有各种文化古迹,容我慢慢道来。
西宁的老城,仍然保持着某种旧日的节奏;传统的回廊式建筑勾勒出了天际线,而廊下是连绵的商铺,铜像铺里传出叮当的敲击声,香料店里各种气息交织成奇异的芬芳,绸布店前悬挂着的五彩布料在风中翻飞。
过几天,我们就会去郊外的塔尔寺,塔尔寺虽然在郊区,但是它的精神却辐射到了青藏高原;
藏文化的气息在这里变得浓郁起来,唐卡画师在这里细心勾勒佛像的眼神,偶尔可见穿绛红色袈裟的僧侣穿行于现代商场之间,恍若时空交错中的信使;
在很多的寺庙里,我们可以找到几百年前的痕迹;
在这里,各民族像红色石榴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在这里,各种信仰的人相互扶助;
【西宁:历史和当下的传承】
如果走进西宁的新城区,你会发现一个新时代的西宁:
海湖新区拔地而起的高楼群,玻璃幕墙在高原阳光下反射出的光芒、大型购物中心里人流如织、咖啡馆里拿铁香气氤氲、年轻人穿着时尚服饰谈笑风生......这里的节奏更接近于内地任何一个新兴城市。
唯有偶尔掠过窗外的雪山轮廓提醒大家我们所处的海拔高度,这正是一种并存不悖的奇妙平衡,成了西宁最独特的城市气质。
西宁的魅力或许正来自于多层次的和而不同、它并不刻意的强调某种单一,而是坦然的展示所有的历史的积淀的痕迹。
在这里现代与传统不是取代关系、高原与城市也不是对立概念、不同民族与文化不是隔离的孤岛,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共同编织出这座高原古城独特的城市气质。
西宁的多元与包容不仅写在历史里、更在每一道小吃当中,这些食物从不同的民族走来,在此地生根发芽、互相影响最终成为西宁独有的味道。
每次我到青藏高原,虽然会被高海拔所惊吓到,但一想到在这苍茫大地可以尽情拍摄高山峻岭、看太阳升起、看岩羊在人们身边条约、看青海湖盛开的巨量的油菜花盛开......我就突然高兴起来。
那么,明天我们会去青海哪里呢?敬请我们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