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日关系似乎又走到了一个熟悉的十字路口。
日本阻挠他国参加胜利日阅兵、诋毁《南京照相馆》,还有石平事件,这些事情加在一起,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社交媒体上“支那”、“小日本”等尘封的历史名词再度浮现。
这些称呼,看似只是几个汉字,背后却是一部交织着崇拜、轻蔑、仇恨与伤痛的千年恩怨史。
很多人以为,国与国之间的称呼不过是个代号,但在一衣带水的东亚,名字从来都不是小事。
它关乎尊严,映照国力,更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心理战。
日本称呼我们“支那”,而我们回敬了日本十多个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部浓缩的两国关系史,有些甚至让今天的日本都感到脸上无光。
“支那”:从佛经雅称到帝国主义的“精神武器”
“支那”这个词,一开始其实是个“进口货”,而且相当高级。
它源于古印度梵语中的“Cina”,普遍认为是对“秦”的音译。
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个词被音译为“支那”、“脂那”等,出现在佛经之中。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就提到,印度人称呼伟大的盛唐为“摩诃至那”,意思是“伟大的中国”,充满了尊敬。甚至唐太宗本人都曾在诗句中使用过“支那”一词,足见其在当时的中性与雅致。
这个词传到日本,也是通过佛教。
9世纪初,日本的遣唐僧空海等人,将佛经连同这个称呼一并带回了日本。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支那”在日本都只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名词,就像我们今天说“印度”、“埃及”一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然而,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1894年。
那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曾经的学生彻底打败了老师。
一纸《马关条约》,不仅割走了台湾,更割裂了日本对中国的千年仰慕。
战胜者的狂妄与对战败者的轻蔑,迅速发酵。“支那”这个词,就像被淬了毒的匕首,开始附加上侮辱与嘲讽的含义。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甚至被日本孩童追着骂“清国奴”,其屈辱可想而知。
如果说民间的嘲讽是民族情绪的宣泄,那么日本政府的行为则彻底将“支那”变成了政治工具。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日本政府却拒绝使用这个正式国号。
次年,日本内阁做出决定,在官方文件中一律以“支那共和国”来称呼中国。
这不是简单的称呼习惯,而是一种刻意的政治矮化,一种不承认你国号的羞辱。
其背后的野心更加阴险:日本所称的“支那人”,特指长城以内的居民,而对东北、内蒙、西藏等地的人则分别称为“满洲人”、“蒙古人”,企图从称呼上就分裂中华民族。
到了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这种滥用达到了顶峰。日本将这场战争命名为“支那事变”,侵华日军的番号是“北支那方面军”、“支那派遣军”。
甚至在1945年投降时,冈村宁次的头衔依然是“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支那”一词,已经从一个中性的地理名词,彻底沦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种族歧视的标签。
二战后,在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下,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责令日本政府在公开场合禁用“支那”一词。
但法律的禁令,真的能抹去一个民族内心的优越感吗?
真正让日本人从心底开始改变看法的,是19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让世界为之震惊时,日本人才真正重新认识了这个浴火重生的新中国。
从那时起,“中国”这个称呼才开始在日本民间真正普及。
中国的“回敬”:一部从仰视到蔑视的称呼变迁史
在日本费尽心思用“支那”一词来贬低我们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又是如何称呼这个邻居的呢?
翻开史书,我们给日本起的名字,远比他们给我们的要丰富多彩,也更真实地反映了两国地位的变迁。
倭国,或者倭奴是中国对日本最古老也最深入人心的称呼之一。
“倭”在古汉语中有顺从、矮小的意思。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赐予前来朝贡的日本使者一枚金印,上面赫然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大字。
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冈被发现,至今仍是日本国宝,陈列在福冈市博物馆中。
“汉”朝的“倭”“奴”之国的王——这五个字,字字千钧,将当时中日之间宗主与藩属的等级关系,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石柱上。
这枚金印的存在,对一些至今仍试图否认历史的日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耻辱”。
“东夷”是秦汉时期从中原视角出发,对东方所有部族的统称,带有一种“天下中心”的俯视感。
而到了唐代,随着日本派遣“遣唐使”前来学习,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称呼也变得浪漫而富有诗意。
“扶桑”、“东瀛”、“蓬莱”这些源于中国神话中东方仙境的名字,被用来指代日本,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这个国名,也与中国密切相关。
据《史记正义》等书记载,当时的倭国因“倭”字不雅,多次请求唐朝皇帝赐予新名。
最终,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因其国位于日出之地,同意其改名为“日本”。
一个国家的国号,需要宗主国点头同意,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国际秩序。
到了元末明初,浪漫的滤镜彻底破碎。
日本国内战乱,大量失势的武士、浪人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被称为“倭寇”。
“寇”即是强盗,这个称呼直接定义了这群日本人的行为性质。
明朝为此头痛百年,戚继光抗倭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倭寇”二字,也成为日本人留给中国沿海民众最惨痛的记忆之一。
时间来到近代,当中日国力发生逆转,日本踏上军国主义道路后,中国民间对日本的称呼也充满了国仇家恨的血泪。
“小日本”既是蔑称其国小、人矮,也包含着一种不服输的骨气。而“鬼子”一词,则源于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鬼”是邪恶、残忍、非人的存在。将侵略者称为“鬼子”,是普通百姓在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等无数人间惨剧后,所能找到的最直接、最愤怒的情感宣泄。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这个称呼也永远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
称呼,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符号。
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考验着现实的智慧。
忘记“支那”带来的屈辱,就可能重蹈历史的覆辙;而沉溺于“鬼子”式的仇恨,则会迷失未来的方向。
如何面对这些刻满历史伤痕的称呼,不仅关乎过去,更决定着中日两国能否真正走向一个和平稳定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