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大授衔,总体来说是很公正、公平的一次授衔,大部分人都对自己所获军衔比较满意。
不过,是人评定的,就会有主观意识在里面,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有少部分人的军衔还是出现了授高或者授低的情况,比如贺晋年按资历、职务来看,就是授低了。
他出自对中央有突出贡献的陕北红军,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军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旅级干部、解放战争时期是兵团副司令员、1952年评级被定为副兵团级,如果是正常情况,他大概会被授上将。
然而在最初的拟授名单上,贺晋年只是大校。这个消息一出,很多人都非常惊讶,曾与贺晋年共事过的贺龙元帅得知后,找到了毛主席鸣不平.
主席也很意外: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当年我们长征到达陕北,还要感谢陕北同志的帮助呢。以贺晋年的资历和功劳,起码也应该是少将,怎么才能是大校呢?最终贺晋年军衔才定格在了少将。
陕北红军虽不是三大主力,但对中央红军是有恩的,因此在1955年大多数出自陕北红军的干部都得到了一些优待,贺晋年却反过来了,这是为何呢?
说起来主要源于1942年的站错队。
一、贺晋年的上将资历
贺晋年1910年出生于陕西安定,1928年入党,他投身革命时先是在国民党部队中做兵运工作,后又参与创建、发展数支红军游击队,是陕北红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刚刚抵达陕北不久,贺晋年就被任命为红15军团第81师师长,一年后又提拔为红27军军长。红军的军长已是级别很高的将领,后来的很多开国上将这时也不过是师级干部。
在抗日战争中,贺晋年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三旅旅长兼三边分区司令员、中央西北局委员。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期间,他是贺龙的部下,两人接触非常多,贺龙对他很是欣赏。
到了解放战争,贺晋年去往东北,指挥部队参加剿灭土匪谢文东、李华堂部的战斗,保一方安宁。后来又参加过四平、辽沈、平津、湘赣等著名战役,为了解放全国,从白山黑水打到了天涯海角,担任过四野15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8军军长。
在平津战役中,贺晋年犯过一次错误。
辽沈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对张家口发起进攻,但不需太激进,只要围住、吸引傅作义派兵来援就好。同时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也秘密入关,准备与华北野战部队合歼傅作义的援兵。
傅作义作为地方实力派,只想稳固自己的基本盘绥远,而张家口就是他撤往绥远的唯一道路,这里有战事,他不得不救。很快傅部35军及104军第258师从丰台、怀来出发,前往驰援。
这一切,都在主席的意料之中,随即华北第2兵团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之间的联系;秘密入关的东野第2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之间的联系。
再加上正在攻打张家口的华北军区第3兵团,一张大网已经形成,目标直指傅部援军及张家口守军,只要这些部队被歼灭,傅作义的嫡系就基本崩盘,剩下的国民党中央军跟他不是一条心,届时促成他的起义就会简单得多。
本来进行得很顺利,然而东野第二兵团出现了意外。贺晋年11纵是兵团先锋,经过密云时收到情报,说该处守军只有一个团。他非常心动,立马上报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希望能顺道把密云打下来。
程子华觉得如果能快速解决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所以同意向密云发起进攻。结果密云的守军实际有一个师,东野11纵打了很久都没能突破。附近的国军听闻战事,纷纷赶来支援。
程子华无奈,只好让后卫4纵转而承担先锋任务,往怀来、南口方向急进,贺晋年11纵则继续打密云。整整两天,密云才被拿下,耽误时间是小事,关键在于傅作义从此战中察觉到东野已经入关,所以急令35军赶回北平。
幸好华北第二兵团轻装急行拼了老命在新保安堵住并歼灭了35军,否则让这支主力回到傅作义手里,后来起义能否那么顺利就是未知数了。
二、站错队影响到军衔
因为这次打乱全盘部署的擅做主张,程子华被严厉批评,贺晋年也受到些影响。不过这件事情对贺晋年来说也不算大,毕竟他后来还是担任了兵团副司令员,1952年评级也是副兵团级。
真正让他差点错失将星的事,主要在于站错队。陕北红军早期有两位代表性人物:谢子长、刘志丹,可惜他们都早早离世,到了抗日战争又发展出一位重量级人物高某。
1942年,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我军的发展非常快,很多部队已完全独立自主,不需依靠国民党的军饷。在此背景下,许多陕北出身的干部就想要成立一个陕北师,即便没有国军的编制,也能生存。
他们找到时任西北局书记的高某说起此事,高某认为如果真成立陕北师,那自己大概率能成政委,对自己有益,于是开始四处活动。
当时原陕北红军的干部基本都同意,贺晋年也是如此想法,只有资历更老的阎红彦反对。高某就试着去说服阎红彦:前几年陕北干部讨论过成立陕北师的事,现在还是应该向中央反映,成立陕北师。
高某还许诺,如果部队成立,由阎红彦担任师长。但阎红彦予以拒绝,直言该如何组建部队是中央考虑的问题,中央已经确定了,那就不好再更改。因为这事,阎红彦被高某记恨,后来还遭到过打击。
而贺晋年因为采取支持的态度,并且后来军旅生涯也很顺利,所以高某得势后进行了大力提拔。建国初期贺晋年本是二级军区江西军区副司令员,时任东北军区司令员的高某点名要人,贺晋年随即调为大军区东北军区副司令员。
后来在高某的安排下,贺晋年还兼任了防空、卫戍、装甲兵部队司令员和中朝联合铁道运输指挥部司令员,不是一般的看重。
如此亲密的关系,1954年高某出事后,贺晋年自然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这档子事,贺晋年大概率能被授予上将,可参考阎红彦。
阎红彦本来在重庆解放后就转到地方工作,1952年都没参与军队评级,1955年1月才调任四川省副省长。按照当年离开军队不参与授衔的规定,本来阎红彦是没有军衔的。
可陕北红军是对中央有大功的“小山头”,必须要有一个上将代表,像崔田民、张达志等人要么在陕北时期职务不够,要么后来的发展够不到上将标准,只好紧急让阎红彦兼任成都军区副政委,几个月后成为上将。
如果贺晋年不被波及,他一直在军队中,就不需将阎红彦调回部队了。可惜,一步走错步步错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