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27日,上海街头开始飘荡起《解放日报》的油墨味。
市民们簇拥在街头,高唱歌曲迎接解放军,黄包车夫们甩着汗巾,与解放军战士握手。
就在三天前,上海攻坚战胜利结束,东方的金融中心回到了人民手中。
然而,新任市长陈毅,却接到了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的加急密电:
“寻李静安,不惜代价!”
电文末端的三个感叹号,说明了发报者的迫切心情。
这个李静安到底是谁,值得李克农如此重视?这就要从一个小功率的电台说起了。
李静安,原名李白,也曾用化名李霞。
他在1910年生于湖南浏阳的贫农之家,15岁便在党旗下完成了宣誓。
之后他加入红军,成了通信连的一名战士。
他就读于瑞金无线电学校时,成绩在班里出类拔萃、名列前茅。毕业之后,就出任红五军团的电台台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很快被卷入战火之中。
为了及时探知该地区日伪军的情报,李静安化名李霞。
在党组织派遣下,从延安前往上海,尽全力建立秘密电台。
经过多次选址,李静安将电台分别架设在了如今静安区的长乐路蒲石村18号、茂名路141号、威海路338号等处,形成覆盖全城的通信网络。
从此后,敌人的情报便通过李静安的电波,不断发往延安。
其实李静安来到上海的时候,根本无法携带这么多的电台。
他随身带着的,只有一个功率5瓦的超小型电台,只能当调试设备用,根本无法远程通讯。
不过,这个困难难不倒他。
李静安深谙电台的改装和制造技术,于是他购买了几台老式的收音机,又弄来了一些相关配件,自己改装出来了几部电台。
这些电台用起来毫无问题,但是外形却与一般的通讯电台差别很大,所以使用起来更加地安全。
然而,敌人非常狡猾,很快就察觉到了我方秘密电台的存在。
他们采用“分区停电”的方法,锁定电台的大致区域,然后便用车辆运载着最新的侦测设备,到可疑地区进行重点查找。
为避开敌人侦测,李静安对电台予以再度改装,将功率从一百多瓦削减到十几瓦,致使敌人设备的侦测成功率锐减。
同时,他还选择利用深夜时段发报,成功实现上海与延安的稳定联络。
眼看很难通过技术方式定位秘密电台,日伪军干脆来了一招“大力出奇迹”。
在确定大致方位后,直接派出大量军警,挨家挨户地搜查。
面对敌人的这个招数,李静安沉着应对,建立了一个“空中游击战”的理论。
他运用“分散架台、快速转移”的战术,凭借静安区复杂的地形与敌人周旋。
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还让电波始终保持畅通。
要想和敌人长期周旋,李静安还必须要找一个身份来掩护自己。
他与战友裘慧英假扮夫妻,以商人和无线电爱好者身份为掩护,成功隐藏了自己。
每到深夜,李静安去阁楼上发报,而裘慧英则是假装纳鞋底,在楼下为其放哨。
后来,李静安和裘慧英“假戏真唱”,组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革命家庭,还有了自己的孩子。
在数年的工作期间,李静安将大量敌人的精准情报送去了延安。
在皖南事变后,他及时传递出了整个事件的详情,这才让党组织有了足够的时间和证据,去做紧急的应对。
但是,他也因为活动过于频繁而多次被捕。
李静安的第一次被捕,是在1942年。
当时,李静安的电台改装还未完成,所以因发报信号太强而暴露。
是夜,日军闯入其住所,当场查获了他的电台。
李静安坚称,自己的电台仅用于商业通信。
虽然没有掌握确凿证据,但敌人还是将他与裘慧英一起抓进了日本宪兵队。
被关押之际,李静安遭受了灌辣椒水、烙铁烫、坐老虎凳等酷刑,然其始终守口如瓶,未曾吐露丝毫组织机密。
结果到了1943年,敌人不得不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将其释放。
李静安的第二次入狱,是在1945年。
当时,抗战已经胜利,李静安也因为在抗战时期建立的关系,进入了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
这一时期,他不但肩负着收发电报的职责,而且亲自搜集情报。
活动过于频繁,致使他遭受特务猜疑,终致被捕。
但是这一次,敌人仍然没有掌握他的真实身份,李静安再次化险为夷。
非但如此,李静安还借着这个机会,与国民党的一些人建立了私人联系,成了他们手下一个编外的通讯员。
从此后,他通过这层关系,更加大胆地给党组织发报。
渡江战役开始前,他甚至将国民党的整个江防部署情报,全部发往了西柏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到了1948年12月,李静安再次入狱。
这一次,他是因为叛徒李政宣的出卖而被捕的。
当意识到危险时,李静安开始销毁文件。
但是还没等他将文件全部烧完,敌人便破门而入,将他押至蓬莱路警察局。
军统特务叶丹秋对其施以皮鞭、电刑等酷刑,甚至以妻儿性命相胁,但李静安始终回答:
“我的电台是为人民服务的!”
敌人对李静安,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严刑拷打,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
此时,他已经能明显地感觉到,革命的胜利就在眼前。
于是,他在监狱中的一个小纸条上,写下了“天快亮了”4个字,以激励自己和被一同关押的战友。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未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1949年5月7日,李静安与另外11名同志,被秘密押至浦东戚家庙附近的菜地枪决。
之后,他们的遗体被就地掩埋。
敌人希望以此,达到毁尸灭迹、逃避历史罪责的目的。
可怜这位为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电台英雄,倒在了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之中。
当时,距离上海的解放,还有短短的20天。
正如开头所说,当得知上海解放后,李克农在第一时间,就给新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发去了电报,要求寻找李静安。
陈毅也知道李静安的贡献,同时也听说了他的遭遇。
这位向来以儒将风范示人的市长,此时的眼角也泛起了血丝。
他猛地将手往桌上一拍,决然发布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哪怕把上海翻个底朝天,也得找到李静安!”
幸运的是,李静安的妻子裘慧英被解救了出来。
在她的协助下,调查人员在戚家庙的后墙下,挖出12具戴着镣铐的遗骸,其中自然也包括李静安。
当时人们发现,李静安遗骸的右手食指是弯曲着的,似乎仍在保持着敲击的姿势。
听说英雄的遗骸被找到之后,李克农在电报机房里坐了一整夜。
当时有人听到,这位情报战线上的传奇将军,对着一部电台喃喃自语道:
“白桦(李静安的代号)同志,这次发报不用加密了......”
1950年,谋害李静安及其他11位英雄的主犯——国民党特务叶丹秋,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且在被公审后枪决。
另外参与迫害的40余名特务,也都受到了惩处。
尘埃落定后,李静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58年,他的事迹被改编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公映。
而上海静安区党史资料馆,也将其列为“静安英烈”之一。
李静安也随着文物和文字记录,将自己“电台重于生命”的信念与精神,永远流传后世。
参考资料:
1、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同舟共进》 2010年第7期37-39,共3页
2、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怀念革命烈士李白——《档案时空》 2017年第9期32-34,共3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